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逢雨必淹 “看海”背后质疑兰州城市防洪排涝功能

2015-09-23 11:06: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管道老化地势低洼是主因市民期待城建规划能一次成型

\

9月21日傍晚,兰州遭遇强降雨。9月22日上午10时许,虽然天气晴好,但南山路红山绿茵花园门前的马路上积水依旧淹过人行道牙,车辆驶过此处溅起大片浪花,不少行人避之不及,被溅上一身污水。记者 马成斌 首席记者 张鹏翔摄

9月21日晚的一场强降雨让金城兰州部分街道瞬间淹没,街头巷尾到处积水成河,车辆行人被困,网友纷纷将所在地段被淹情景拍摄上传。网友戏称“这场雨下得太认真,在兰州可看海”。戏谑的背后充满了无奈,也对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提出质疑。

连锁反应,由水城变堵城的困境

实际上,兰州市出现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城关区,早在今年8月8日晚8时30分许,兰州的一场强降雨,就让西固区域多处路段被水淹没。据了解,当晚积水最深处达到1.5米,导致许多车辆搁浅水中,大雨过后,西固区天鹅湖马路中心绿化带出现两处不同程度的“天坑”。

每逢雨后,兰州除了街巷积水无法及时排走外,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9月21日晚7时许,市民刘先生欲从白银路中山林什字乘出租车去雁滩,然而,一些出租车司机一听去雁滩,都担心交通拥堵,加之天水路一带积水严重,担心车辆抛锚水中,因此不愿去。直到晚8时30分,刘先生才乘坐了一辆出租车前去目的地。

兰大二院附近开小卖部的周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当晚突降暴雨,他收工后没法回家,公交车大多被堵在路上,西关什字公交枢纽站聚集了大量打伞候车的市民,等了许久也不见一辆公交赶来。直到晚8时许才得以乘车回家。

当晚,记者在白银路、庆阳路等多个路段看到,从晚6时许开始,车辆拥堵情况非常严重。而盘旋路、天水路什字、邮电大楼、绿色市场等多个路段积水成河,造成的车辆拥堵让市区交通几近瘫痪。

兰州突降强降雨,已经由水城变成堵城,这一现象折射的不仅是城市排洪防涝的能力,同时也拷问着城市市政排水设施。

症结何在,管道老化地势低洼是主因

9月21日晚强降雨发生后,兰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建设局、管理处等相关领导和人员第一时间到白银路、定西路等多个路段现场组织抢险排涝,市政建设部门第一时间启动防汛预案,抢险及时,当晚10时许路面积水基本排完,路面恢复正常。

“这场强降雨时间短、降雨量大,在兰州市区比较罕见。主要在城关区以东,东岗西路、火车站西路、邮电大楼、绿色市场等17处地段积水比较严重。”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兰州市共有17处地段由于管道老化、地势低洼、汇水面积小等原因,遇到强降雨排涝能力较差。目前兰州市正在积极筹备改善市区排水功能,将对老化的管道进行更换,在市区重点路段新建一些排水设施。

一场强降雨凸显了兰州城市排水设施的脆弱。对此,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不愿具名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极端气候,兰州全年年降雨量300多毫米,21日晚短时间内降雨达42毫米,以前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二,全国普遍存在地表径流汇流的植被发生变化,以前的绿地、土地、草地可以蓄水,现在是柏油马路,硬化路面,水流的速度一下子变快,使得降雨在短时间内汇聚在一个地方,因此容易发生城市内涝。第三,以前设计的下水管道由于年代久远直径偏小,标准较低,现在国家把城市低洼地区、重点地区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标准提高了,因此无法满足现实排涝需求。

开挖马路,何时能长远规划一次成型

“兰州不是前两年刚刚完成雨污水全收集工程吗?怎么下水管道还是不畅呢?”提起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兰州市为了实现污水全收集达到国家标准,进行了全城大开挖。可是才修好没几年的雨污水收集工程为何又“排水乏力”呢?有市民在网上提出疑问。

就此据业内专家表示,在2008年实施的兰州市雨污水全收集工程中,虽对部分路段新敷设了雨水管道,但因工程重点是污水全收集工程,故新敷设的雨水管道非常有限。为确保汛期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兰州市城区排水防涝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将新建雨水管道343.65公里,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可研、环评、安评、勘察、地勘报告编制等工作,正在进行设计招标。该专家同时表示,兰州市排水管网还不完善,此外,管网管径小,排水能力有限,短时间内的暴雨无力消化,这时候,市政人员通常会上街进行人工排水,将雨水井盖打开,使雨水达到尽快排放的目的。

一些网友说,兰州每次强降雨就会出现内涝,显然是排水设施不及格。为什么政府在进行污水全收集全城大开挖的时候不能够长远规划将“下水”问题一次性解决呢?一些城建方面的专家也表示,当时的雨污水全收集工程做得不够到位,主要针对生活污水,很少涉及雨水收集,规划不够长远和到位。

对此,相关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打开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除建立和完善下水道等排水系统外,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屋面人工湿地使雨水回用,选择做滞洪区、低洼地做蓄水景观等方式也是减少城市内涝的办法。(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 张学江 见习记者 王文通)

原标题:逢雨必淹 “看海”背后质疑兰州城市防洪排涝功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