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无车”不应止于这一天

2015-09-23 10:33:1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

□张 博

9月22日是“城市无车日”。自2007年首次在我国开展以来,这个活动始终秉承绿色化的交通发展理念。与往年一样,今年很多城市都推出了不少具体举措。比如,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奥林匹克中心区三个区域被划为无车区。同时,北京将在82条市属道路施划彩色自行车道,争取到2020年,全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由目前的12%提升到18%。(据《新京报》9月21日报道)

1998年,时任法国环境部长的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倡导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用更为清洁的交通工具,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当年9月22日,巴黎和其他34个城市响应这一活动,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此后,“城市无车日”逐渐扩展到全球。

在笔者身边,许多朋友是了解并支持“城市无车日”的,比如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自己当天骑行上班的照片,就着实收获了不少的“赞”。当然,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我一个人不开车又能改变什么?开车是我的权利,凭什么不让开?更有甚者,不但不支持“城市无车日”,反而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行为艺术”——“一天不开车纯属作秀,有本事永远别开车”。

诸如此类的说法,乍一看似乎有几分道理,本质上都是对“城市无车日”狭隘、片面、简单化的理解。没错,一天不开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人类进入到汽车社会,也不可能退回到马车、轿子的时代。但开展“城市无车日”活动,最主要的意义显然不是为了节省一天的能源消耗,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传达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其“形式”远远大于“内容”。

关上车窗容易,关住空气难;一日身下无车容易,一辈子心里“无车”难。我们今日面对的种种环境问题,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难用几句话说清其形成的原因,但肯定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享受了现代化带来的“福利”,那么就理当共同面对、共同克服由此产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无车日”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与汽车有关的“节日”,而应该是一场“头脑风暴”——从少开一会儿车到少开一盏灯,从充分利用废弃物到多用一些节能产品,从一点一滴做起直至形成一种环保节约的思维方式,进而推动社会风气、文化的变革。

“走两步,又何妨!”把车钥匙锁在家里,把汽车放在车库里,在高楼大厦间吟啸且徐行,纵使没有古人的竹杖芒鞋,脚步也能轻胜马。车轮停了下来,速度慢了下来,我们可以一边感叹“不堵车真好”,一边静下心来想一想:生活真的离不开汽车吗?环保真的与自己无关吗?洁净的空气与开车赶路到底哪一个更重要……每天都能用这样的“正确姿势”来理解“无车”,“城市无车日”或许就会成为一个历史词汇。

原标题:“无车”不应止于这一天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