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查: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2015-09-23 07:45:5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哈尔滨9月23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满朝旭 管昕 毛更伟 刘祎辰 乔仁慧 迟嵩)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周末,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公布,为每斤1元,比去年的价格最高降了1毛3。这也是临储政策实施七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原本是为保护农民收益的临储价格之所以今年会下调,原因在于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虽然七年来一路走高,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但付出的代价却不小。
在临储价格只涨不跌的同时,国际市场价格却开始向下走,价格倒挂导致的结果就是国际市场玉米大举进入,下游加工企业苦不堪言,粮食存储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都急剧增大。
黑龙江拜泉县大众乡同庆村村民齐江有十多年种植大豆的经验,他明知道拜泉县所处积温带不适合种玉米,但今年春天,仍然坚持放弃大豆,改种了玉米。
齐江:以前种的都是黄豆,没种过苞米,现在黄豆是1块八毛多钱,再种就是赔钱,包地是400块一亩。
进入9月,一垄垄望也望不到边的玉米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可是,面对国家的临储价格,齐江却犯了愁。降到每吨一元钱的价格,意味着今年的玉米利润将大幅缩水。从种大豆改为种玉米已经费了不少劲,难道来年还要再从玉米改成种别的吗?
哈尔滨双城区农业局局长李广贤认为,现在玉米已经有很成熟的产业链模式,改种其他粮食作物,如果没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支撑,对农民来说,这并不划算。
李广贤:一夜之间让农民调结构,放开价格,让农民准备好了吗?产业准备好了吗?整个渠道建设的培育,给农民做了吗?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产业架构具备吗?不具备。
如果选择继续种玉米,那就得接受临储价格可能要不断下滑的事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申洪源说,按照今年的临储价格,玉米每吨也在2000元左右,还是比进口玉米到港价每吨1700元左右要高一些,这样,国内玉米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
申洪源:我们是按照纯理论的、美国盘面上的到中国,加上运费、加上打杂,这种费用以后的成本价。
这种情况下,如果保留玉米在田头,农民的种植风险依然很大。
哈尔滨双城区副区长钟兆斌:今年种的时候,几块成本是固定的:一个是地价成本,双城这块一亩地流转的话都在六七百,如果玉米价格下调之后,地价也要跟着调,但是今年地价的投入成本已经固定完的了,地价的成本是决定性因素。今年的投入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往下降的话,老百姓的损失是很大的。
来年,玉米种还是不种,成了困扰农民们的一道选择题。而在困扰的背后,其实是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往何处去的不确定。
事实上,去年,同样享受临储收购政策的大豆和棉花在已经开始变革,国家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所谓“目标价格”,是指国家不再兜底收购,农民需要自寻买家,一旦收购价格没有达到政府设定的“目标价格”,国家将给予补贴。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现在公布的目标价格是两块四,当市场价格到不了两块四的时候,国家会把这个差额的一大部分补到两块四,当市场价格超过的时候,国家就不补了。
根据文件要求,目标价格的制定需要满足覆盖成本,并预留合理收益。那么,这会不会也是未来玉米临储政策的改革方向呢?资深玉米行业分析师刘国良指出,目标价格虽然让农民种植和市场直接对接,但因为农民的补贴数额要根据当地政府对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核算。因此,这其中,除了执行不方便、行政成本高,往往还会出现克扣农民补贴的情况。
刘国良:就像理论上肯定会这样的,这个村种了100公顷,可能就上报了100公顷,然后假设那个村长,他往上报了100公顷,但是往下分的话,他就说张三家的地有五公顷是黑地,这五公顷就没有补贴了,那五公顷不是黑地,就只发五公顷的补贴,那五公顷的黑地实际上已经上报去了,所以那五公顷黑地的补贴可能就被他吞掉了。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也坦言,从试点情况看,目标价格在操作层面上存在漏洞,可以用“褒贬不一”来形容。有些地方存在农民和收购方联合骗价,因为国家补的是差价,收购方就和农民说就尽量把东西卖给我,反正低价损失也不是你的,而是国家的。还比如有成本核算,发放差价补贴方面行政成本偏高等等这些。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那么玉米临储政策还有其他的改革路径吗?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的情况或许有一定参考价值,早年美国也曾经实行过玉米临时收储,随后被“作物保险”取而代之。刘国良介绍,美国的玉米保费仍然以政府提供为主,但引入了保险公司,从而尽量减少玉米补贴被层层盘剥的可能。
刘国良:作物保险的话,从原理上有点类似于我们这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当然他们的保险执行主体是保险公司,但是保费的话应该是政府出的,就是说对于农业的那种保险的力度,实际上比我们小很多,基本上他们还是一种保底的情况,就是我保证农民不太亏就行了。
玉米临时收储作为我国粮食结构的一剂稳定剂,它的作用正在日益削减。在刘国良看来,今年国家暂时先降低一部分临储价格或许正是投出了一个关键的“试金石”,它的效果决定着政策未来的去留。
中储粮作为执行临储价格政策的一个企业,它的仓库里堆满了一年又一年没有售出的玉米、大麦等粮食作物。但是,中储粮襄阳直属库主任宫志刚认为,一步到位完全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玉米政策调整的效果很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包括小麦和水稻等粮食品种的临储政策的变化。
宫志刚:不管玉米、小麦还是稻谷,现在调价不宜于把幅度往下调的太大。过大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过去是年年上调,现在就是不上涨,或者略微下调一点,这样对政策的连续性还是农民的承受能力也好,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不管临储政策未来是去是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提醒,开弓没有回头箭,《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导方向。
叶兴庆:价格手段和财政补贴手段确实是需要统筹的,恐怕很难再继续靠价格手段和财政补贴手段来维持过去的高收益了,那种方式是难以持久的。
原标题: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查: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