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喀什吸引全球青年
2015-09-22 16:21: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新疆喀什9月22日电(记者 任沁沁 李晓玲 强力静)金秋,新疆进入旅游旺季。喀什老城青年旅社老板陈亮在微信朋友圈广而告之:“超过110人,对不住大家了,床单被子都紧张呀。”
这个旅馆的正常旅客容量是五六十人。这些天,庭院里搭起了帐篷,廊道变成了通铺。
2000多岁的古城喀什,是“西域丝路的活体记忆”,曾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袷袢巴扎清真寺、皇家经文学校、喀喇汗王朝遗址等都是历史见证。
自建城以来,喀什经历千百年风雨的考验,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机和鲜明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喀什老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
在喀什老城青年旅社,记者遇到了德国青年扬·赫费尔。27岁的他不远万里来喀什体验异域风情:“过去的喀什,有过辉煌历史,为东西文明交流和发展贡献巨大,它是今天人们重走丝路的必经之地。”
扬·赫费尔2003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崛起的东方国度,为此学习了中文。此前,他在北京待了一年,在昆明待了半年。
“喀什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不安全。”他笑道,“遇到暴恐的几率,就像你在大海游泳遇到鲨鱼一样。”
喀什的古城,包括生土建筑的高台民居,吸引着现代人纷至沓来。来自卢森堡的年轻人胡德科·罗伯特,把自己迷失在这座纵横交错的空间迷宫里。
“我不想让本地人带路,一个人,或许会遇到惊喜。”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城的铺砖很有讲究,铺六角形砖的路表示此路是通路活路,铺长方形砖路表示此路不通。
高台民居建于高崖之上。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族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
“高台民居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热爱民间艺术的胡德科·罗伯特自然不会放过这里。
他发现,维吾尔人非常喜爱养花种草。院内、窗台、门口,都布满了美丽的花草。“这是喀什的迷人所在,古朴而浪漫。”他说。
喀什大巴扎的正式名字是喀什中西亚国际大巴扎,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古尔邦节前夕,大巴扎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18岁的疏勒县解放军医院实习生麦迪娜和20岁的姐姐一起,带着不到1岁的妹妹一起来逛巴扎。麦迪娜说,故乡喀什,和自己是有血缘的,不论走到多远,都不会割舍。
来自广西的年轻姑娘梁燕,正在大巴扎的干果店让店家帮忙打包数十斤干果。她要把本地的特产,直接快递给广西老家的亲友。
“红枣、巴旦木、长寿果、葡萄干……应有尽有,眼花缭乱,最重要的是物美价廉,物流方便。”她说。
不同于他们,1987年出生的刘梓伊和姜昱政,来喀什寻找一种生活态度——“见素抱朴,返本还源”。在北京的公关公司工作了4年的刘梓伊,厌倦了大都市的压力与压抑。而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姜昱政,则一心想寻找养生之道,摆脱大部分都市白领的亚健康问题。
他们不久前创立“素原”品牌,希望走进原产地,发现安心食材——离自然最近,尚未被工业社会破坏,保持质朴本真。
喀什成为他们的目的地,“一则因为这里的时光很慢,让人舒服,能安静下来;二则想来寻找一些没有被污染的当地农产品。”姜昱政说。
此前,他们在新疆发现了羌枣——生长在没有被污染过的原生土质,种植过程中不喷洒农药化肥,成熟后物理烘干。他们与当地农民签了协议,帮他们在互联网上推广产品。
给刘梓伊带来意外感动的,是一个偶然邂逅的小学四年级姑娘索菲耶。她邀请他俩去家里做客。索菲耶的妈妈并不会说汉语,却给远方的客人做了香喷喷的手抓饭。
“他们无邪的笑容,让我看到了喀什最美的风景。”刘梓伊说。
“这是我想象中的喀什,真正向往的新疆。”开着房车旅行的马慧说。32岁的她是公务员,3年前和国企职工的丈夫徐光大双双辞去工作,带着1岁的孩子徐一诺开始房车之旅,目前已经走过东南亚各国。
此行路线为古丝绸之路,他们还拉上另外两个拼车的年轻人。
在喀什老街上,马慧为房车地板添置了极富异域风情的手工地毯,带孩子品尝了鲜榨石榴汁。女儿诺诺如今已4岁,在喀什老街新认识了维吾尔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
清晨,他们在喀什百年茶馆享用早餐,然后驱车前往喀什的“小刀之乡”英吉沙,准备买几把漂亮的小刀,再前往叶城。
东方的第一束阳光,照耀着古老的喀什,宁静中蕴含着新鲜的气息。改造后的老城,保留了原始的味道。喀什最繁华街区旁的阿图什巷,复原的古老街巷的大门把人们带进久远的岁月。
距离艾提尕尔清真寺不远处的艾丝热茶馆,店名分别用汉字、维吾尔文字及英文书写。作为新兴茶馆的代表,它敞开着通透的玻璃门,以时尚而多元的文化,迎接全球喜爱古老喀什的年轻人。
原标题:古老喀什吸引全球青年[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