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朱锦:商海弄潮儿的赤子心
2015-09-21 20:41: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朱锦。 何蒋勇 摄
中新网宁波9月21日电(记者 何蒋勇 李婷婷)浙江宁波,距离朱锦的家乡山东临沂800多公里。在这里,朱锦喜欢窝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安静做实验。他名片上最显眼的头衔,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其次是宁波中科朝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眼前这位忙忙碌碌的中年男子,看上去透着一股子斯文的书卷气,言语温和,显得平易近人。记者见到朱锦时,他仍处在勤勉的工作状态中:电话时常响起,进来请示工作和探讨问题的员工也来来往往。
“在时代责任面前,真正的理想者不能仅仅独善其身。”将这句话奉为信仰的朱锦,在海外留学事业有成后,毅然放弃高薪回到国内。2009年,他被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至今已成功转化两项技术,所用材料均是环保,可再生资源。
对朱锦来说,用自己所学,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这便是他“萦绕在脑中的最朴素、最执着的想法。”
“不服输”的少年:曲折求学
现在很多人知道的朱锦,是他拥有出彩的人生和众多荣誉加身;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背后有一段异常曲折的求学路,他也曾高考失利,甚至面临对被调剂的学校一无所知的尴尬。
40多年前,朱锦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山区,从小在农村学校就读的他“特别钟爱数学”。也许是心底潜藏着“不安分”因子,朱锦高考前立志“要上本科学校”。
那时,命运跟他开一个玩笑。
朱锦高考失利,被录取到当时的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我特别不甘心,一心只想着复读。”为此,失落的朱锦得了一种“颓废病”,刚到化学系上课时一点儿也不想学习。
朱锦这种万分“不情愿”的态度,后来得到180度大转变,药方便是:希望。
“当时建议我来临沂师专的老师告诉我,山东正好试点专升本,毕业后可以进入本科学校。”同时朱锦心里明白:专升本难度很大,一所师专院校基本只有1-2个名额。
天生不服输的他,开始发愤图强,并成为“第一个到教室开灯,最后一个关灯的人”。
凭着一股子咬牙的勤奋劲,朱锦两年来成绩一直保持第一,并且争取到了专升本名额,上了梦想中的曲阜师范大学。这时是否能卸下一直背负的学习重担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能是进步的感觉会让人上瘾,上了新台阶的朱锦开始寻找更高目标:考研究生。
“当时老师说北京的学校好,我就翻了北京的招生指南,觉得中科院化学所挺好,就报考了。”然而,正是这一决定惊呆了当时的学校老师。要知道,当时考中科院化学所对一个普通师范生来说太难了,学校还未考过去的学生。他们评价朱锦太“无知无畏”。
但对朱锦来说,这个决定已无法改变。他只能硬着头皮为其“买单”,继续没日没夜的苦熬。所幸,前两年打下的基础让他对专业课复习上手很快,“几乎看遍了所有专业书籍”。然而,英语成了他最大软肋。
“由于没钱买录音机,学的是聋子英语。”说起英语,朱锦真是又爱又恨。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后来在考国家英语四级时,由于前面听力完全听不懂,25分他只能全靠蒙,仅凭着做后面的题得到通过。
事情的发展就是如此戏剧。最后,朱锦专业课分数成为中科院化学所报考学生中佼佼者,但英语未达到当时的硬杠杠。未料想,化学所一位老师破格将他录取到高分子化学专业。
这一消息对朱锦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考上了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忧的是他本身专业是有机化学,对高分子化学一窍不通。
“刚进去时同学们都围在一起在谈论高分子的最新进展,但我什么都插不上嘴,更融不进去,很难受。”于是,朱锦又开始了日夜兼程的补课。他主动要求去清华大学和本科生一起学习高分子物理课和化学课等基础课程,和他们一起考试,并扎根实验室,边看边学。
所谓勤能补拙,慢慢地朱锦开始摸出门道,但这已是两年后。即将毕业的他再次面临选择。
不断追赶的高材生:海外闯荡
按既定程序,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都是按部就班且理所应当地出国深造。但朱锦却面临两个尴尬:一是没钱,二是语言障碍。这两座大山阻隔了他的出国路。
因此,1994年,朱锦应老师之邀继续留在化学所工作,并定期下工厂。而这一待,就是整三年时间。
“直到后来看门的老大爷看到我都在问,‘你怎么还不出国’;测试中心的老师看到我也很惊讶,以为我早就出去了……”连连遭遇“被出国”尴尬的朱锦,开始意识到自己要有突破。
1997年,朱锦考过托福和GRE考试,本申请去新加坡留学的他,却意外等到了美国马凯特大学(MarquetteUniversity)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全额奖学金,猝不及防的消息让他惊喜万分。
“后来我才知道是有个中国学生转到了计算机专业,才空出来一个名额。”朱锦笑言,这次他运气满分通过了独木桥。
如果说国内的学习奠定了朱锦的专业基础,那么在美国的求学,则彻底开发出了他的才能。
在马凯特大学博士学位攻读过程中,朱锦机缘巧合中做了一个关于纳米材料阻燃的课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实验、假设、试错后,他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完全剥离型聚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阐明了阻燃性与纳米结构的关系。并首次提出用传统阻燃剂和纳米添加剂协同提高高分子材料阻燃性的方法。2001年获得美国化学家基金会学生奖。
正是这一课题的成功打开了朱锦的研究方向,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博士后期间,朱锦成功合成出热稳定性高的有机纳米粘土(超过300C),该粘土可直接共混在聚碳酸酯的熔体中。从而获得用于手机外壳的聚碳酸酯纳米复合材料。该研究获得美国专利。
之后,朱锦又先后就职于多家美国知名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等职位,开发出近十种商业化产品。其中包括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品牌Zhutrex。
2009年,朱锦成为日本矢崎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的项目经理和资深科学家。在外人看来,已经在美国12年的他,工作和生活都已步入正轨。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回国的念想在他心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增强。
“1997年我到美国,才知道国外的技术要比国内先进这么多,那时我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盼望有一天能‘满载而归’。”朱锦告诉记者,正是2009年,他觉得回国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抱负的时机成熟了。
当年,朱锦被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后来又成为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他毅然放弃国外月薪高于国内年薪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并且回到自己的“老家”——中科院。
国内的高分子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过权衡科研和产业氛围后,朱锦将范围缩至长三角。“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是长三角离我老家山东更近些!”朱锦笑着告诉记者,随后,他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创立了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如今,团队成员已有50余人。
义无反顾回国:坚守初心
“刚回国的时候,国内对于高分子行业的环保要求是可降解,但没有强调用什么材料。”在国外,朱锦从事的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回国后,他轻车熟路地开始着手研究生物基无醛胶黏剂、可降解塑料制品等。
朱锦说,胶黏剂的应用非常广泛,家庭装修材料上都会用到,但是因为很多胶黏剂是把甲醛作为原材料,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物质。而他们研究出来的胶黏剂,原料是脱脂大豆粉,经过改性做成胶黏剂,不含任何甲醛,还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说起这个研究生物基无醛胶黏剂的项目,还得牵出一个故事。
2006年底,还在美国工作的朱锦带着家人回山东临沂老家探亲,途中偶尔看到路边堆满用于胶合板生产用的木皮,这引起了他的好奇。随后他去到一个胶合板厂,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气味。进了车间,只能朦胧地看到几十个工人在做工。
“当我告诉企业老板这些气味会伤害工人健康时,老板却说:‘我一般只让工人在厂里干两年,然后另换一批’。”这位老板的话让朱锦心情变得沉重。那刻起他暗下决心,要用所学为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哪怕做出来不赚一分钱。
后来,朱锦尝试着在美国家里研究无醛木材胶黏剂。当时他选择豆蛋白作为原材料,因为没有冷压机和热压机,他就选用烤箱作为加热源,用一个简易夹子作为压机压制木块,再用水煮实验来判定小木块的耐水性,并用食品料理机、豆浆机、甚至洗衣机来充当搅拌机,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他整整反复试验了三年。
归国后的第二年,他和团队最终研究出无甲醛的生物基木材胶黏剂。这项技术出来以后十分轰动,最终以1088万元的价格转让出去,并由研究所与企业出资共同成立宁波中科朝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朱锦担任副董事长。
现在,以该胶黏剂生产的木地板已经投放市场,并引领了国内人造板行业的“无醛化”趋势,还获得美国的订单,短短几年,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大关。
2012年,朱锦研究的另一项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也实现了技术转化,这项技术应用在一次性餐具上,原料是玉米、土豆等植物淀粉,当时的技术交易额为1500万元。他还与购买技术的企业联合成立了宁波家塑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两项技术都是环保,可再生资源”。朱锦所研发的项目都与环保相关,他说,看到环境污染,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国内用的一次性餐具材料均是聚丙烯,这是不可降解的。而每年我们要产生的一次性餐具和包装材料需求量大概在100万吨,这意味着环境要承受多大的负担!而聚乳酸发泡材料则是一个可降解材料,经过我们的改性,成本也很低,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说少年时期的朱锦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是“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单凭一腔热情前进”的话,那么归国之后的他,目标明确,且时刻提醒自己的初心,即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希望未来再实现3-5项成果的转移转化,并在技术转移转换上形成产业。”朱锦最后说道。(完)
原标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朱锦:商海弄潮儿的赤子心[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