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特写:三个人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故事

2015-09-21 15:52:04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南宁9月21日电 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本届博览会期间,三名采访对象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他们眼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故事。

老挝朋友秀中文 字字句句合作情

“我这次发言用中文。”在18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大会上,老挝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用流利的中文发表演讲,为此赢得了现场中外政要嘉宾的热烈掌声。

宋沙瓦·凌沙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多次到访中国,熟悉中国国情并精通汉语。在此次博览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一开始还用老挝语和记者交流的他,忍不住兴致勃勃地改用中文介绍中老之间的互联互通。

“中国人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也希望加强与中国的互联互通建设。”宋沙瓦·凌沙瓦说,看到南宁的变化就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信心。

上世纪60年代,宋沙瓦·凌沙瓦曾到过广西南宁。今昔对比,南宁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发展特别快,从广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看出来。”宋沙瓦·凌沙瓦说。

“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很高兴看到老挝与中国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宋沙瓦·凌沙瓦表示,去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到3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老挝最大的投资国。

宋沙瓦·凌沙瓦对中老合作充满信心,“人造卫星项目和铁路项目将成为老中友好合作成果,也将促进中国-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进一步融合”。

连续11年参展 泰企掘金博览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了12届,来自泰国的参展商黄梅参展了11届。“现在,公司的产品已逐渐在中国打开了市场。”泰国S.T.海星皮革有限公司经理黄梅兴奋地说。

泰国S.T.海星皮革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企业,年产100万件皮革产品,年产值约1.2亿泰铢。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箱包、腰带、表带和工艺品等。

“以前,公司的产品大多销往欧美国家,但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民众购买力也不错,希望通过博览会寻找到合适的合作商家。”黄梅说,每次参展还会有很多消费者来到展台了解产品,这是一种很好的品牌推广。

作为共商共办的贸易大平台,如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企业走向大市场的助推器。许多像黄梅一样的客商从这里寻找到了商机。如泰国的正大集团、马来西亚的皇家雪兰莪、老挝啤酒、缅甸翡翠等,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博览会扩大了对中国的出口,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市场。

“每次参展,带来的产品都供不应求,每次销售额都能有100万泰铢左右。我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通过博览会找到中国区域的代理。”黄梅说。

民歌献礼博览会 唱响交流好声音

“我跨越过充满刺的荆棘与火海,我要征服高峰,我要不断探索向前……”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重要平台之一的第十七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迎来了新人陈永馨,一首马来西亚歌曲《Gemilang》,赢得了观众满堂喝彩。

现场观众对这个马来西亚歌手并不陌生。在2014年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一战成名后,这个祖籍福建的“90后”萌妹子立刻拥有了大批粉丝,也因此有机会跟民歌节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7月份接到邀请的时候,觉得又激动又荣幸。”在后台,刚刚结束表演的陈永馨跟记者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我跟组委会一起选择了《Gemilang》,中文翻译是‘辉煌’,也代表我祝愿民歌节能越办越辉煌。”

虽然是马来西亚华裔,但已在中国留学3年的陈永馨,中文十分流利。一边说着,她一边向记者展示为这次演出精心挑选的改良版“娘惹服”。

“这个娘惹服听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就有了。”她说,中国引进的电视剧《小娘惹》就展示娘惹文化。

陈永馨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她刚刚结束在该校的本科学习。由于经常组织交换学生往来于广西和马来西亚,父亲为她选择了广西艺术学院。

“我比父亲幸运,以前他从马来西亚到广西都要转机,到我留学的时候,已经可以直飞了!”陈永馨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中马文化交流的纽带。(采写记者:张周来 熊红明 潘强 翁晔)

原标题:特写:三个人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故事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