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足球课的“可持续发展”

2015-09-21 15:34:57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上海9月21日电(记者朱翃 吴振东)开学已经两周,新学期里,备受瞩目的校园足球进展几何?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的几所中小学,发现这里的校园足球“很热闹”。

足球氛围在校园中“生长”

上海徐汇区向阳小学是一所有80多年历史的老校,学校位于中心城区,西校区的操场面积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可称作“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是多年来区小学组足球赛的冠军,全校体育成绩在全区竞赛中常排名第一。

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自己就是一个足球迷,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上场踢球。“我们的体育课普及各类体育运动,包括足球;每天放学后,有足球兴趣小组的趣味练习;每个周末有校队的专业训练,提高足球技能,这就形成了学生群体中足球的三级人才群体。”洪雨露还告诉记者,学校教职员工每周有一场足球赛,教师和学生家长每月有一次足球赛,孩子们则一起来观战加油,从而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认识上的一致、参与上的热情。

场地不够,就创造“三人制”小球比赛;氛围不足,就组织家长孩子一起观赛。加上学校一直强调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促进,向阳小学踢球的孩子成绩都在班级中上水平。“如果不是热爱和真正发掘足球的魅力,只是功利地去工作,校园足球的路走不稳也走不长,”洪雨露说。

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小学目前拥有5支少年足球队,涵盖一至五年级。学校对球队予以政策倾斜:一是将学校最好的师资配备给足球班,由他们来担任班主任或语数外任课老师;二是加强资金管理,保障教练收入与学生训练的所需经费;三是招生优先,在招生名额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建立起“立足起点—集中训练—精选好苗—普及提高”的选拔模式,挑选优秀幼大班运动员苗子,优先招收入学。

不少校长、老师表示,校园足球的发展势头很好,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校园足球的氛围营造还在起步阶段,场地少、课业重、老师家长顾虑多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因此,必须抓好教育局长、校长以及示范学校这些“关键少数”,基层足球运动的发展才能“站稳脚跟”。

“菜场小学”也有足球春天

发展校园足球不是少数优势学校的专利。上海市平凉路第四小学是一所人们俗称的“菜场小学”,硬件条件一般,有些学生是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同样沐浴在校园足球的春风里。

走下挥汗如雨的绿茵场,四年级女生黄嘉欣告诉记者,自己的愿望是小学毕业后进入对口的足球特色中学,“当然直接进专业队就更好了”。

据了解,平四小学的“三级足球课程”分课堂、社团和专业培训3个梯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其中,课堂的要求相对较低,从2003年以来就实现了全校覆盖。近年来,学校更加重视基础工作,重点开发和实施《少儿足球游戏集锦》、《少儿足球文化课程》等多门基础课程,使全校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足球活动,体验足球乐趣。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介绍,校园足球已经纳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学和课外锻炼内容。上海将引导学校大力发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模式,鼓励学校把足球选作学校特色项目,通过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特色学校网络的构建,逐步带动更多学校推广足球运动。

“平四小学只有两种学生:会踢足球的学生和有潜力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学生,前者培养了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培养成了足球苗子,”平四小学校长许碧鹰开玩笑说。

不过,许碧鹰也有她的烦恼:“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园足球队球员大多是随迁子女,根据现行政策,义务教育结束后,他们难以在大城市就读高中,一些好苗子返乡就读后,会中断足球系统训练。只有建立区域间顺畅衔接的青少年球员培养机制,才能让他们继续有球踢、踢好球。”

体教“一条龙”:踢好球、读好书

1993年,正是中国女足渐入佳境的年代。这一年,上海普陀区开始探索女足人才培养之路。他们以金沙江路小学为依托,正式成立了一支小学生年龄段的女子足球队。

尽管当时条件简陋,但普陀区奠定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模式:区体育局、区教育局两家共同支持女足训练,队员从幼儿园开始选材,随后升入指定小学和中学,坚持体教结合“一条龙”。

参加训练免费,也不再担忧孩子的升学,这让很多家长动了心。1996年,曹杨二中成为女足孩子们的初中和高中对口学校,2000年,梅陇中学加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条龙”,从根本上激发了家长送孩子踢球的动力,进而保证了好成绩的取得。23年来,“一条龙”机制已培养出包括唐佳丽、尤佳、季婷等在内的40多位上海市级女足一线队和国家队队员。

如今的金沙江路小学,下午3点,女足小球员们已开始上场训练,3小时的训练结束后,她们在校吃饭、洗澡、住宿。“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孩子不光球踢得好,读书也没丢下。”校长黄悦介绍说,从金小毕业的孩子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去上海市级专业队的后备队伍,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二是可将学籍挂在梅陇中学,如果踢得不理想,可以随时回到中学读书、升学。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我们发展足球运动的目的是育人而非竞技,希望借助足球训练带动所有学生身体素质、人际交往、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黄悦表示,作为上海市“外籍教练进校园”计划首批20所试点学校之一,今年10月开始,外籍教练将进校对全体学生进行足球教学,在丰富校园足球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学校“留下”更多足球教师。

“通过‘体教结合’发展校园足球的最终目标,就是既要培养一批会踢球的律师、医生、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才,也要从中挖掘出具有扎实文化根基的、优秀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上海市中学生体协副主席徐阿根说。

原标题:足球课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