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拍遍北京胡同:为进院子把媳妇“押”门口
2015-09-21 14:41:45 来源:北京晚报
拍摄胡同的“南城老李”李冬
东城区魏家胡同39-18号马辉堂宅邸,马家曾是京城著名的营造世家
第一次看“南城老李”拍摄的长达62米的北京胡同铭牌拼图,会深感震撼。胡同的铭牌密密麻麻铺陈开来,它们颜色各异、锈迹斑驳,满是岁月的痕迹和沧桑的味道。看到它的人,会情不自禁在里面寻找自己住过或者去过的胡同。然而即便是北京人,也有很多胡同完全没听说过,有的甚至已经永远消失了。
“整整8年,二环内所有的胡同我都走了一遍,并拍完记录下来了,共1900多条。再加上通州、丰台地区的一些胡同,一共是2038条,这基本上就是北京现存的所有胡同了。”
留着摇滚青年式的披肩长发,张嘴一口京片子,1979年出生的李冬更愿意别人叫他“南城老李”,这个名字对于他似乎是一个标签,一种身份,一种精神之根。生于崇文,长在宣武,南城对他而言,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然而,如今在北京的行政区划中,南城已经不存在了。“这是我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但我却越来越认不出它。”这种困惑和危机感使他加快了拍摄胡同的脚步,8年来不知走破了多少双鞋,他要把胡同拍下来、画下来、记下来,完成心里的一个念想,那就是为北京的胡同保留下一份完整的资料。
“暴走”京城 记录胡同一手资料
虽然看上去很摇滚,“南城老李”的职业其实是一名漫画师。他就职于一家教育机构,为幼儿教材配漫画插图。每天早上6点,他要赶到双井地铁站,换乘6号线去西北三环外的四季青上班。在地铁里他每天都会遇到熟悉的陌生人,但是彼此间从没交流。
这让他更加怀念儿时生活的胡同。在他心里,南城有不同于其他城区的独特生活方式,房子虽然更加破旧,居民更为草根,但是民风豪爽实在,人情味更浓。
他出生的前崇文区河伯厂北巷11号是个小杂院,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生活条件很苦,可现在回忆起来,心里会涌起幸福,甚至会想起满院子飘香的炸丸子的味道。那时,一碗丸子整个院子的人都能吃到,一个院就像一家人。”
每天早上,母亲带他坐23路公交车去双井上幼儿园。“我在车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窗外的各条胡同,尽量往深了去看。无论上幼儿园还是回家,路上就这爱好。”
6岁那年,“南城老李”去了前宣武区的槐柏树街上小学,在这条街上一住就是14年。这里留下了他最好的青春岁月。“下学就跟槐柏树那十几条胡同瞎跑”,他喜欢看院门口择菜的老太太,喜欢看小孩端着碗在胡同口吃饭,喜欢听一群南城爷们儿聚在一起侃大山、聊时事。“那个年代生活节奏缓慢,物价不高,也没什么压力。父母在单位上班,到点后就回家。社会治安很好,院门晚上一般都不锁,一群小伙伴每天就知道玩。”
“南城老李”最留恋南城这种平和、悠闲又温暖的时光,“我人生前20年都在南城度过,以前的宣武区开启了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即便2000年以后搬到了右安门外,我依然以为这里属于以前的宣武区管辖,直到2005年更换第二代身份证时才知道,我已经属于丰台区了。住的地方和当时的宣武区只隔着一条河,很近,心里觉得并未离开宣武区。”
最开始,“南城老李”想画下心里的南城,可是速度太慢。2007年,稍微有点钱,他就买了一个小卡片机,一有空就在胡同里转悠,走到哪拍到哪,直到2010年7月1日,宣武区被合并到了西城区。“那天我们一帮南城的兄弟姐妹齐聚南横西街的一家烧烤店,纪念我们最熟悉的宣武区。后来我在网站注册填资料时,发现已经没有了宣武和崇文这两个区的名字。”一种巨大的失落瞬间击中了他。
“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觉得不能再这样随意拍胡同了,我想把南城所有的胡同收录下来,拍摄记录整理,做一个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为自己,也为这座城市。”于是,“南城老李”开始了胡同里的“暴走”。
原标题:摄影师拍遍北京胡同:为进院子把媳妇“押”门口[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