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习惯性避让的痛点恰是改革的最佳落点
2015-09-21 10:11:27 来源:新华网
毛同辉
近日在杭州启动的出租车改革,让人眼前一亮。尽管改革的一些措施还在征求意见阶段,其效果也尚待实践的检验,但其改革举措中直指核心的勇气、其破行业多年之旧局的新意还是让人对出租车管理的未来局面寄以厚望。
在杭州出租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让笔者感觉尤其惹眼的是停止收取经营权有偿使用金和放开出租车总量和价格管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举措之所以吸引笔者关注,倒不是因停止收取经营权有偿使用金,有关方面将一次性退还2600余辆出租汽车近1亿元的有偿使用金这样一个高额的真金白银的数字,笔者认为其不凡意义更应从“定性”而非“定量”上去考虑。因为相比于以往各地针对出租车管理乱象及群众“打车难”顽疾,解决的思路不约而同都回避了这一行业的供需矛盾和垄断经营特点,而基本都是在份子钱的高低、车辆的权属、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的关系界定、运营价格的调整等方面做文章,都是基于出租车总量控制这样一个前提。正是因为回避了这一核心矛盾,以致于多年来出租车管理领域尽管动不动就成为新闻热点,各地也屡有改革的尝试,但都是收效甚微,百姓打车难、司机份子钱仍是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因此,相形之下,杭州这次停止收取经营权有偿使用金和放开出租车总量和价格管控的措施,才有了“拆除思维里的墙”、直指核心要害的突破性意义。
其实不仅仅是出租车管理,在我们身边许多领域,都存在类似问题。或因为某些管理者受僵化思维的桎梏,或因为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固守,尽管行业里积弊丛生,矛盾频发,但核心顽疾却长期难被触动,以致于每一次“病灶”发作,虽然管理部门也会“对症下药”,给出一些治理措施,但是每次都是在外围、表象上施策,每次都对要害之处加以避让,以致于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惯性,甚至形成了“共识”——那一块地方是动不得的,动不了的。管理者逐渐自己给自己在头脑中划定了禁区,形成了潜意识,这样在下一次矛盾出现时,对那一块要害之地还是会主动避让,或根本不去考虑,以致于最大的痛点却成为改革的盲点,最核心的要害却成为管理者习惯性避让的“雷区”,其结果就是每次治理都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浅层化,难收治本之效;一些困扰行业的“病灶”尽管时时发作,却像鞋里的沙一样,因为不能被一次性彻底清除,而使我们长期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而难得根治。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拆掉思维里的墙》,讲的就是我们常常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甚至经典理论的桎梏,而难以突破和创新,使其成为我们思维里的墙。而要开辟新局,就得创新思维,打破束缚,不被惯性思维所左右,不被条条框框所限定。
当前各领域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一些长期被避让、被绕道而行的矛盾、问题也到了必须正视、面对和彻底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些长期习惯性避让的痛点,恰恰应是改革手术刀举起时的最佳落点,只有落刀时稳、准、狠,不走偏,不犹疑,改革才会不贻后患,才能收治本之效。否则钝刀子割肉,诸如“打车难”“看病难”等民生之痛、行业顽疾就会仍将“年年治理年年痛,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次杭州出租车管理改革无论未来效果如何,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改革就得“拆掉思维里的墙”,鸵鸟政策不可取,掩耳盗铃要不得,瞄准那些我们习惯性避让的痛点和核心要害动真格的,方可奏全功。
原标题:新华网评:习惯性避让的痛点恰是改革的最佳落点[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