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拉松引领“路跑热”提质升级
2015-09-20 20:22:23 来源:新华网
9月20日,一名参赛选手手擎国旗奔跑。当日,2015年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跑。 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吴俊宽、汪涌、林德韧)“中国的马拉松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太少!”
2012年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时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的段世杰曾就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中国办这么多马拉松赛有什么用”的质疑做出回应。在他看来,马拉松是一项成本低、利于普及宣传健身理念、促进身心健康而又节约资源的大众健身活动,是经济基础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必然反映。
在那一年,中国田协一共举办了33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
而在2015年,仅在中国田协赛历上注册在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就有近120场。随着今年中国田协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更多民间跑步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中国究竟办了多少场马拉松”已经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赛事数量激增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跑步人群的扩大和百姓健身需求的增长。
在国内众多的马拉松赛事中,北京马拉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创立于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到今年已经是第35周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单项自主品牌赛事。在国内的跑步爱好者群体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参加过北马的人,即使跑过再多的比赛也不算是真正的“跑者”。
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北京马拉松在中国跑友的心目中就是神圣而庄严的“万里长城”。2015年,北马的标杆作用又有了新的提升,比赛取消了半程项目,全部30000余名选手参加的都是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比赛。这标志着北京马拉松成为国内首个纯全马赛事,成为中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的里程碑。
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的话说,北马升级为全马赛事目的不是为了将一些基础较弱的跑友拒之门外,而是为大家提供更高的奋斗目标。
赛事门槛的提高并没有降低跑友们的参赛热情,今年的北马共有63118人报名,创造了国内全程马拉松报名人数的新纪录,最终不得不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3万个参赛名额的归属。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路跑爱好者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注重赛事品质提升的同时,北京马拉松并没有忽略推动全民健身普及发展的职责。今年新设置的马拉松团队赛就是为促进大众参与推出的一项新举措。
根据团队赛的比赛规则,参赛的团队由5至7人组成,无论性别、年龄自由组合,但其中至少含1名女选手,以鼓励女性参赛。最后成绩取每个团队的前5名选手(至少含1名女性)按设定年龄段计算排名系数,即选手所在性别年龄段名次除以该性别年龄段完赛总人数得到排名系数,最后将5个系数进行累加,系数最小的团体排名第一。
在这样的赛制之下,参赛选手无论性别、年龄都有可能成为团队制胜的英雄,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比赛的参与性。而鼓励不同年龄段人群参与健身锻炼,正是全民健身工作的一项原则,也是实现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人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北京马拉松再次走在了引领示范的最前沿。
丁熠晨是近年来马拉松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他在2012年初创立了恩贡(上海)文化发展中心,主营业务为中国境内路跑赛事外籍职业运动员的邀请。作为一名职业经纪人,丁熠晨对于北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东京六大国际知名马拉松赛就是六张金灿灿的国际名片,体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体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这个城市和国家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国内众多的马拉松比赛中,真正有潜力向“国际六大”发展迈进的并不多,北马是当仁不让的其中之一。
丁熠晨认为,城市的知名度是吸引高水平选手参赛的重要条件,目前的国际六大马拉松赛无一不是在世界知名的大都市举行的,相比之下国内有条件与之抗衡的只有北京和上海的两场马拉松赛。特别是北马每年的起点都设在天安门广场,对赛事的品牌文化和影响力的提升作用是国内其他赛事无法企及的。
如今,跑步作为一种健康时尚、方便易行的健身锻炼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在很多人心目中,参加北马其实是对这种健身方式的一种“朝圣式的膜拜”,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几个小时的奔跑,超越了一天的狂欢,成为一整年健身锻炼的汇报展示。
今年北马赛前的选手见面会上,大众跑友刘宝江也有机会与国外的特邀选手一起分享自己跑步健身的心路历程。今年55岁的刘宝江自1986年第六届北马开始参赛,之后的比赛只缺席过5届,如今已是参加了25届北马的资深跑友了。
像刘宝江一样,很多人都在以参加北马为目标安排着全年的健身计划,日复一日,把备战北马作为健身锻炼的动力而一路坚持下来。
时至今日,再去探讨“中国办这么多马拉松赛有什么用”似乎已经没什么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花时间纠结这样的问题,还不如换上跑鞋出门跑跑步、出出汗来得痛快。
原标题:北京马拉松引领“路跑热”提质升级[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