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考古专家和农科学者就我国北方旱作原始农业起源时间达成共识

2015-09-20 18:34:07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0日电(汪永基)谷穗飘香的金秋收获时节,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内蒙古敖汉旗举办的“世界小米起源发展会议”日前在共同宣言中落下帷幕,与会考古学专家和农科学者就我国北方旱作原始农业起源时间达成共识。

据会议主办方介绍,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史前遗址进行了三次科学考古发掘,通过浮选法获得人工栽培的粟、黍碳化籽粒,并被确认为距今8000余年,证实敖汉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原始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形成并相对成熟。

内蒙古敖汉旗旗长于宝君在主题发言中介绍,随着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不断披露,在敖汉地区史前文化遗址中陆续取得史前旱作原始农业新的考古学实证,同时引起国际植物考古学界和农业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指出,通过对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和陕西西安鱼化寨等遗址出土的碳化籽粒遗存综合分析,北方旱作农业经历了数千年的驯化渐变过程,大约起始于距今1万年前,并被国际植物考古界认可,成为世界四大粮食发源地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刁现民认为,在我国北方多处遗址中发现的黍、粟碳化籽粒通过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证明史前原始农业中的黍、粟起源于近万年前的中国北方内蒙古敖汉地区,并呈中心发散方式扩散至欧洲及世界各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一队队长刘国祥强调,敖汉地区的原始农业系统分为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其中位于敖汉近万年的小河西文化遗存明显具备早期植物培植孕育阶段的现象。

原标题:考古专家和农科学者就我国北方旱作原始农业起源时间达成共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