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工信部发僵尸车企劝退名单 不合格10月前将退市

2015-09-18 06:22:06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3年10月17日,工信部向国内48家车企发出公告,如果这些企业在两年内依然无法通过相关考核,将被暂停汽车产品的生产资质,退出汽车行业。现在距离最后期限还有一个多月,如果这些企业真的没有达标,他们将成为我国首批退出汽车行业的车企。

之所以对这些车企动手,是因为他们的产量为0或者很少,没有一点生机,但却常年存在,业内人士称其为“僵尸车企”,据了解,我国有1300多家各类车企,为全球最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这样的“僵尸车企”。为什么会有僵尸车企存在?对这些车企的处理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中国汽车企业该有多少家才算合适?

早在2012年7月,工信部就下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2013年发布了《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如今期限降至。

在工信部相关通知中的“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指的是“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其中规定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对于很多几分钟就下线一辆车的品牌企业来说,这样的劝退标太低了。

这48家车企的名字都鲜为人知,比如: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石家庄中博汽车有限公司、抚顺金信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新亚车辆有限公司,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地域鲜明。也许只有当地人曾有幸见过他们生产的产品。在汽车业资深专家贾新光看来,劝退这样的企业势在必行。

贾新光:中国汽车厂的数量庞大,连改装厂一块得2000多家造成产业秩序非常混乱,多少年也调整不下来,其中的一个毛病之一就是原来没有退出机制。

那么,这样的企业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本身产量就低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些“僵尸企业”是如何生存的?汽车行业资深评论李洋认为,能让他们活下来的就是他们的资质。

李洋:虽然现在年产几十万、上百万的特大型企业占较多市场份额,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半死不活的零产量、零销量的整车企业还大量存在。这些企业不可能退出市场竞争,它有资质,这个资质就是“壳资源”。它自己没法利用起来,但却可以拿出来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寻租。工信部出台这样一个规定,恰恰就是打掉局部垄断,让很多所谓的“壳资源”变得一文不值,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全行业市场化。

兼并重组一直都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关键词,面对上千家各类车系,确实需要筛一筛了,但是,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48家企业的存在和消失,对整个产业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对行业的整合重组也没有什么助力。

分析人士:整体来说影响比较有限。目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都已形成,这跟乳品行业的整合有明显不同,乳品行业的整合更有利于集中度的提升,但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形成,竞争局面也已经形成,所以影响力就比较有限。

确实,经过这几年的竞争,中国汽车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市场上90%的汽车,集中在10家企业上,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依然有点多,对于很多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只存在3到5家大型汽车集团,刚刚结束的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预言,“到2020年,中国汽车企业会遵循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可能会出现少于7-8家汽车企业的局面。”,中国到底应该有多少车企?业内没有统一的答案,早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表示,兼并重组依然是必须的。

董扬:中国品牌数量比较多,中国品牌之间的合作和兼并都不够,需要减少自己人之间的竞争,做大少数品牌。中国品牌和自己兄弟之间的竞争兼并还没完成,还要和外国品牌竞争。中国品牌再大差异都是中国人,能比讲日语的日产和讲法语的雷诺差别更大么?但是他们能很好地联合。主要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原标题:工信部发僵尸车企劝退名单 不合格10月前将退市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