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村庄:从传统游牧业到现代种植业

2015-09-17 17:2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社青海都兰9月17日电 题: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村庄:从传统游牧业到现代种植业

作者 胡钟艺 赵凛松 张海雯

位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是一个世代以放牧为生的蒙古族纯牧业村,全村41户123名村民拥有310多万亩草场。当地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是种植枸杞的最佳场所,2015年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4万亩。

2008年6月,温国忠当选哈西娃村村长。当时,都兰县大力发展枸杞种植业,不少外地人到当地租地种枸杞,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温国忠说:“外地人能来种枸杞发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但在村民看来,种枸杞是“不务正业”,白天放牧,晚上喝酒才是“潇洒”日子。

哈西娃欠2万多元的外债,没有资金投入,温国忠自掏腰包从近邻青海诺木洪农场承包了400多亩的地想分给大家种枸杞,然而村民却不领情。

温国忠家家户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还时不时组织村民开展动员大会,但仍没能说服村民种枸杞,只好组织村干部先试种50亩。

当年秋天,承包商用20多万转包了这50亩地。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放下马鞭,拿起铁锹,开始学着种地。

村里骋请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种枸杞,建立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温国忠自己掏钱给村里打了水井,拉了电,解决了村子生活和枸杞种植的用水用电问题。

哈西娃村的幸福来之不易,改变村民观念是最难的。为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哈西娃村2009年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让村民用草场和牲畜入社入股。村民认为,“把什么都交给合作社,那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大锅饭’么,坚决不同意。”

面对村民的质疑,温国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向村民介绍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但村民就是不答应。

无奈的温国忠找来几辆车把反对意见最大的十多个村民带到村里数十公里外的五龙沟,车先回,人留在山上,就是要讨论出个结果来。说到这,温国忠也笑起来,“那时候也是被逼急了。”

没过两天,带上山的食物吃光了,大伙只能饿着肚子硬抗,晚上烧树枝取暖。就这样饥寒交迫、烟熏火燎地在山上“讨论”了四五天,村民们勉强答应加入合作社。

截至2014年底,哈西娃村的红枸杞种植面积1.256万亩,人工种植黑枸杞25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达近4万元,加上其它收入,有的家庭收入已过百万,各项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260余万元。

“以前放牧的时候,只有帐篷,好点的吃的都没有,摩托车想都不要想。现在我们有车有房,还出去旅游。”李红洪已经去过上海、武汉、江苏等地旅游,下一个目标是去香港。李红洪今年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计划年底组织村里的妇女去北京玩。

过上好日子的哈西娃今年还帮邻近的3个牧业村平整了350亩地,给每个村投资了105万种植枸杞。

为了让大家学习先进经验,温国忠还经常组织村民到外地去学习培训。现在村里成立了青海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都兰哈西娃旅游公司准备发展旅游,朝着建设“高原第一村”的目标前进。(完)

原标题: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村庄:从传统游牧业到现代种植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