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尤良英与麦麦提10年延绵不断的和谐民族情

2015-09-17 13:51: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评论

“阿恰,你的地种多少年,我就帮你管多少年。”

“弟弟,不用担心,离富裕起来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阿恰(维吾尔语意为姐姐),我来看你了,你的脚好些了吗?”8月31日,当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风尘仆仆赶到尤良英家时,急忙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她受伤的脚。

\

尤良英近照。资料照片

一个月前,尤良英打农药时不小心崴了脚,造成骨折。眼看要到摘棉花时节了,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实在放心不下,趁着到喀什送女儿上学的机会,奔赴700多公里赶来看她。

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是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维吾尔族农民,而他口中的“阿恰”尤良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11连的一名普通汉族职工。这一声“阿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喊了10年;这一声“阿恰”,跨越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饱含着两家人、两个民族的无限情谊。

“借”出来的一生情缘

尤良英身高1米56,说起话来却是快人快语,天生一副热心肠,是个典型的重庆妹子。1991年,她与丈夫、儿子一起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从此扎根在塔里木河之畔。

\

上图:尤良英(左二)正在红枣地里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

2005年8月26日,家里216亩棉花到了采摘期,尤良英四处寻找拾花工。见到几个维吾尔族农民扛着行李上了公交车,她就上了同一辆车。双方语言不通,她就连说带比画,请他们去自家摘棉花:“到我家里看看吧,来回费用我出,如果觉得我的棉花不好或者人不好,可以回去。”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当时没有答应,尤良英只好先回家。

下午,尤良英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电话,看了棉花地后,他和同伴共7人答应留下来。尤良英给出的拾花费是每公斤1元钱,比行价贵5分钱;还花了280元给他们买了全新的锅碗、被褥,准备了柴草,安顿他们在两套房子里住下来。几天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回皮山县又拉来一批人,在尤良英家摘棉花的人达到21个,她成为连队里第一个用少数民族拾花工的人。

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很有头脑,就教他过秤,每天除50元工钱外还给他记50公斤摘棉账。到了年底,麦麦提图如普带着4000多元工钱回家了。

“这就是我们第一年相识的过程,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因为一个电话,保持姐弟关系10年。”尤良英回忆说。

“老板,我老婆得重病了,做手术急需1万元,能不能借给我呀?我一定还你!”2006年1月的一天,尤良英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麦麦提图如普?”尤良英听出了他的声音。她迟疑着,这钱借还是不借?毕竟当时家里的年收入才3万元,还有年迈的婆婆和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万一这钱打了水漂怎么办?

“挽救一条生命,帮助一个家庭,还能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这事儿值!”思前想后,尤良英不顾家人反对,汇去1万元钱,并约定3个月后还钱。

还款的日子到了,尤良英又一次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电话:“老板,你能不能来我家一趟?”听他的口气,尤良英已经猜到,这1万元他恐怕还不上了。“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从阿拉尔到皮山,走进麦麦提图如普的家,我一下呆住了!”尤良英说,低矮的房子是用杨树枝盖的,土炕上放着几床被子,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一家人为迎接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食品,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片欢乐中,尤良英注意到屋外的情形:麦麦提图如普3岁的女儿手里拿着一块骨头,闹着要吃肉,其他两个孩子吃着土豆,喝着白开水,妻子贝丽柯孜流着泪在哄孩子。尤良英把桌上的烤肉端过去,看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晚上,尤良英进一步了解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的情况,妻子生病欠下3万多元债务,全家靠低保度日,要养育自己的3个孩子和姐姐去世后留下的4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为了招待尤良英,他借了半个村子的东西。

那一刻,尤良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一家脱贫致富。她心软了,说:“钱先不用还了,今年你们还来我家打工吧。”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