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内陆自贸区获专家审议通过 瞄准流通体制改革
2015-09-16 09:56: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片来源:网络
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的武汉正在申请国内首个内陆自贸区,如果武汉的申请能够获得国务院批复,那么类似温州盐商状告盐务局“垄断”的内贸市场流通类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最新的消息是,武汉内陆自贸区总体方案研究日前已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以下简称“商务部研究院”)经专家审议获得通过。
获得专家层面的认可,这也让这个中国中部内陆城市看到了最终成功希望。当然,武汉内陆自贸区是否能最终正式获批,还需要国务院一锤定音。
参与培训和设计建议武汉内陆自贸区总体方案的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对界面新闻说,武汉内陆自贸区要试验的重点和沿海四大自贸区不一样,不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而在内陆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阻碍建成国内统一市场多年的内贸痼疾。
内外有别
沿海四大自贸区承担的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改革的任务,对外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对内则以扩大开放来倒逼和深化改革。
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内的四个自由贸易园区,英文称作Free Trade Zone,简称FTZ。而广义上的自贸区则指多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就贸易开放、取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而达成的互惠互利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政策,英文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例如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前者四大自贸园区属于狭义上的自贸区。
沿海四大自贸区以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投资制度改革为主要标志,自贸区内暂停三年国内对外商投资通行的外资“三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企业法》),取而代之以负面清单为标志的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等于是四大自贸区内的“投资法”。
总体来说,上海自贸区承担着综合改革的任务,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有对台考量、偏重台海贸易,广东自贸区立足粤港澳,沿海四大自贸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四地均是对外贸易大户。
而武汉内陆自贸区想要试验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这个方案在2014年已经成型。
“这与沿海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贸区试验内容有所不同。”陈波说,武汉不大可能比照沿海四大自贸区共用一个负面清单。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在今年4月20日表态称,将集中力量在四大自贸区内进行改革探索。2013年10月起开展的自贸区试点工作,法律授权期为三年。官方此番表态意味着三年内暂无其他新FTZ型自贸区。
此外,武汉在2014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64.29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同时期天津市1339.1亿美元的19.74%,是外贸第一大省广东10767.3亿美元的2.45%,体量没有大到需要建立FTZ型自贸区的地步。
陈波于2014年建议武汉市自贸区小组官员,申请的改革园地不要叫“自贸区”,因为不好申请,如果一定要加上“自贸区”,最好加上“内陆”两个字,以突出武汉的不同特点,否则跟沿海去竞争新的自贸区,一点希望都没有。
因为即使不是广东、福建和天津,浙江的一些城市、山东青岛、辽宁大连,无论是从政治地位还是对外经济基础方面,都比武汉有优势。
“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内陆自贸区,做内贸流通和区域经济合作这些试验,可能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陈波说,“中国非常需要设立一个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
武汉要啃“硬骨头”
从某种程度来说,进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的试验,比对外开放难度还要大。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再向实物贸易发展的空间不大,外贸壁垒已削除得差不多了,但内贸流通体制一直是多年未破的顽疾,内贸壁垒甚至比20年前的外贸壁垒还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于2014年称,相比于外贸、外经贸领域,内贸的法律法规很少,商务部今年的《商品流通法》、《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典当业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条例》“一法三条例”已列入到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中国是唯一一个贸易市场有外贸和内贸之分的国家,这种内外贸之分,不是靠市场来划分,而是依据行政管理来划分。
相较外贸有统一的商务部门主管,以糖烟酒盐为代表的内贸市场却有13个部委多头管理,并且地方割据严重。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松涛在2010年1月的一次贸易会议上提出,要打破内外贸藩篱。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大量原来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能力闲置,带来了工人下岗失业等诸多问题。
“这是内外贸隔离的结果。”张松涛说。
他提出,启动内外贸流通体制改革可以破解内外贸之间的隔阂。
关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以及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原本于2012年7月要召开一次多部委参加的流通体制改革大会,却一拖再拖,到现在也没有了音讯。
虽然2012年年底国务院出台被业内称为“39号文”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国内贸易存在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地区之间常常是“你卖你的烟、我卖我的酒”,互不买账。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文件,要求商家必须只能销售本地商品。
目前,内贸管理体制在尝试由商务部为主导、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的过渡管理机制,然后再过渡到统一管理。
而武汉申请的内陆自贸区,正是想要啃这块难啃的骨头。
湖北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夯实申办内陆自贸区基础”。
“内贸的改革尝试应该从中部六省的某个城市或区域开始,中部具备产业、资源和地缘的试验条件。如果能将内贸市场流通的试验做好、研究如何打破内贸壁垒,这就取得了跟上海等四大自贸园区一样的改革成果和意义。” 陈波说。
陈波认为,在其他地方都转而追捧“一带一路”战略时,在内贸体制改革上发力,对于一直默默无闻且没有特别大的经济优势也没有很明显的梯度优势的中部省份来说,是未来的大方向。
从现实来看,西部省市仍然保有15%的税收优惠,沿海省市有先行先试和产业利好政策,只有中部省市,优惠和先行先试的机会都没“捞着”。
关键不是戴哪顶帽子
武汉市早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了要“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彼时,武汉市因此寻求商务部研究院和上海高校的专家联合指导,做申请自贸区的课题。
武汉至今仍在坚持申请已经降温的内陆自贸区方案。 在这个时点上,武汉市宣布一个由开题专家组评审通过的内陆自贸区课题,似乎迟了些。
自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全国掀起了自贸区申请热,其中,有不少是中西部省市。在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达22个省市将申报自贸区列入当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
对此,国内学者的意见很不不统一,有学者就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内陆城市和沿边城市也可以设立自贸园区。
但陈波认为,自贸园区没有必要遍地开花。他举例说:“就像现在的保税区一样。这几年新设的综合保税区,意义都不大。因为已经太晚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早就突破了保税区的范围,区内外差别不大。”
陈波进一步分析称,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期改革任务给的期限是三年,三年之后还要进行哪些改革尚未知。所以目前自贸区没必要全面开花。
“但各地也都想为自己要一点政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一些中西部省市做过自贸园区培训和咨询的陈波是这么理解地方政府一窝蜂申请自贸区的举动的。
但中西部城市是否具备自贸园区试点的基础,确实值得质疑。
“某些省份的年贸易额,还比不上苏南一个城市的贸易额。那么少的贸易量,如何进行自由贸易园区改革呢?如何依葫芦画瓢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呢?”陈波说。
他认为,中西部城市最需要的是中央放权并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出自己的改革政策并有效推进。
陈波说:“在内贸改革领域,如果能够从国务院层面获得部委授权松绑,即使不是自由贸易园区这顶帽子,地方的诉求也能实现。”来源:界面作者:周小飏
原标题:武汉内陆自贸区获专家审议通过 瞄准流通体制改革[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