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美丽石城 乡愁记忆

2015-09-16 02:14:05 来源:新华网

评论

青山绵延,碧水潺潺;白墙黛瓦,水墨丹青;灯彩翩翩,古韵悠悠……走进“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石城,随处是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浓浓乡音、乡味、乡愁。

美丽石城,乡愁记忆。近日,记者走访石城县农村,寻找农村乡愁记忆的文明密码。

呵护青山绿水

跨过古朴的牌坊式村门,记者走进琴江镇坵坊村石际新村,只见处处绿意盎然,原生态的山、原滋味的水,让人不禁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这一切。

为留下青山绿水,石城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按照“不挖山、不砍树、不填水”的原则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依据当地村庄的地理特征,科学规划绿化建设,将原始的山、树、池、溪、田等融入村庄建设,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并且严把污染关口,坚决拒绝污染型企业进入乡镇、村庄,着力引进高科技、无污染的绿色项目。

与此同时,该县向环境污染治理进军,大力实施净水、净空、净土工程,开展污染源大排查,重点检查水泥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及矿山采选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对不达标单位予以整治。并对县内的一区(赣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一江(琴江)、六河(岩岭河、大琴河、石田河、横江河、秋溪河、罗陂河)及相关支流的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

目前,全县有获命名的省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60%。

留下客家记忆

石城是客家摇篮,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境内客家文化气息浓厚。

为留下客家记忆,该县围绕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对全县具有历史价值的客家古建筑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资料档案,并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保护客家古建筑,按修旧如旧原则修缮琴江镇大畲村南庐屋、屏山镇长溪赖氏祠堂、木兰乡陈联围屋和高田镇永宁廊桥等,并将古宅、古祠、古桥、古树融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规划和建设中。同时,依据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现代品位思路,按照“一村一对策、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标准”要求,科学编制用地和建设规划,统一新建成独具石城文化特色的客家风格新房型,保证客家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如今,琴江镇大畲新村、小松镇古松新村、大由乡铁辽新村等一大批新村如一颗颗“客家明珠”镶嵌在农村大地,述说着绵绵客家记忆。

延续传统文化

近日,高田镇朱家村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过漾节在这里举行。在村理事会的组织下,家家户户准备好上等菜肴迎接亲朋好友和八方游客,赣南采茶剧团在村古祠堂里表演经典采茶戏……

一年又一年的过漾节是石城传承传统文化、延续乡愁记忆的缩影。

该县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结合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由县灯彩保护中心编排一台以石城灯彩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每年深入全县乡村巡回演出100场次以上,示范带动乡村文艺协会、团队活跃文化。另一方面,在“送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实施“种文化”。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石城市民公园、琴江公园等多个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及县文化艺术中心、特色文化展藏馆。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文体传媒经费,用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善1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健全村文化活动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大力扶持民间文化艺人、能人,组织成立文化协会、剧团,借助他们的带动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延续传统文化。

“送”与“种”的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青春。石城灯彩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砚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全县每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500多场次,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次。

邱有平 本报记者 鄢朝晖

原标题:美丽石城 乡愁记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