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体广场带来的新生活——山东临朐乡村文化建设见闻
2015-09-15 17:04: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9月15日电(记者萧海川、张志龙)“这是一条南北路,堵着个破屋没人住,南来北往真别扭——要拆除!”台上4个农家汉子和着节拍、敲着锣鼓、演着“三句半”,台下是里三层外三层、乐不可支的乡里乡亲。一场才艺大赛的冠军争夺赛,让山东潍坊临朐县蒋峪镇刘家营村文体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往常通畅的道路因十里八村汇聚的车流出现一时拥塞。
这样的场景在五六个月前,还难以想象。因为那时刘家营村的文体广场只是村头一片荒地。“俺们村的文体广场,前后选了6次址。广场东西宽29米,南北长46米。”在刘家营村当了25年村支书的刘佃成说,这1300多平方米的广场,靠着政府奖励一部分、村集体筹措一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捐助一部分,花了25万元、36天就建了起来。
时下在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的临朐,正刮起基层文化新风。山东近年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为像刘家营村这样的村屯,腾挪出新建改建文体广场的空间。又比如,在蒋峪镇赵家庄子村,文体广场位于村庄中心,原是21户的旧宅基地。随着周围新房地基越垫越高,这片老宅子渐渐荒废,成了枯枝败叶沤肥的地方。改建为广场后,村中心又有了生气与活力。
不仅是刘家营村、赵家庄子村,如今蒋峪镇所辖8个社区7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因地制宜建设的文体广场。面积有大有小,都是清一色平整的水泥地面和簇新的健身器材。村务公开栏、乡村文明四德榜也从村支部搬到更有人气的广场边。蒋峪镇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推进乡村文明,为此已累计拨付财政资金1700多万元。
“广场面积从300平方米到2500多平方米不等,但即便是最偏远的、72户居民的村子都要有。从吃饱饭到美化环境,再到抓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蒋峪镇党委书记王锡利说,文体广场建而不用,不仅流于形式、空耗资金,更会被那些不良文化利用,与初衷背道而驰。既然要用,那何不办一场全镇范围的才艺大赛呢?
记者了解到,蒋峪镇才艺大赛从今年6月启动,持续至9月。规模虽是镇级,激烈程度却一点不弱。每村选出3个节目汇总至社区,经过二次选拔形成50强,再通过3场晋级赛,遴选出参与冠军争夺赛10强。期间,临朐县文化馆派员给予全程专业指导,让原本小打小闹的才艺展示耳目一新。
“这让文艺工作者与老百姓走得更近、贴得更紧。”临朐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郭衡深有感触地说,以往县文化馆每年演出近80场,每场演出个把小时,可覆盖面、影响力都对不起演职人员的辛劳。“年底一调查,老百姓依然不知道文化馆是什么、干了什么。”
过去的3个月,郭衡与社区干部跑了绝大多数行政村,从舞蹈编排到歌曲小品,尽心打磨每个节目,对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有切身体会。“一开始登台,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过了一星期,越练越自信。过了两个月,眼神都不一样了。”
薛庄社区李子行村24名农家妇女参演的广场舞《中国美》在才艺大赛上一举夺魁。村支书刘保平说,最初根本没料到这群上至70岁下至30岁的农村妇女,淡妆一化、服装一穿、灯光一照,“感觉换了个人,真俊!”
刘保平告诉记者,自打有文体广场、有文艺大赛,村里人茶余饭后有了去处,聊的话题也不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流言飞语,村风更正派、更和谐了,村里干什么事也顺畅了不少。
基层干部表示,文体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让他们走出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也为村民们相互沟通、交流,消除分歧化解矛盾搭建了“桥梁”。
“这样抓文化工作,让百姓有了自豪感,也认可了村镇工作,也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带动了起来。”临朐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宝花说,年底前全县947个行政村中一半将拥有文体广场。
临朐县文广新局局长孙秉明认为,百姓欢迎的公共文体空间成为临朐县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基层文化建设不能只动嘴,需要硬件阵地、需要文化活动去服务百姓需求。
“这样的晚会,恨不得每天晚上都能有嘞。”在才艺大赛散场时,刘家营村村民王林红说。
原标题:一个文体广场带来的新生活——山东临朐乡村文化建设见闻[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