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部落”图瓦人:在“守旧”中创新
2015-09-14 15:17: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4日电(记者关俏俏)马头琴悠扬,楚吾尔婉转,呼麦低沉,图瓦三弦急促……在刚刚结束“喀纳斯丝绸之路音乐节”上,图瓦小伙尼门迭力克·呼木尔苏仁和他的旱獭乐队卖力表演,用古老乐器向游客和音乐爱好者展示了全新的图瓦部落面貌。
春去秋来,在淅淅沥沥的雨水浇灌下,晨雾掩映下的喀纳斯图瓦人村寨如梦如幻似仙境一般。从前,定居在阿尔泰深山中的图瓦人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被称为神秘的“云中部落”。如今,广为人知的喀纳斯景区逐步开发,纷至沓来的游客改变了图瓦人的家乡,也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无限可能。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使得图瓦人没有史志流传,甚至连图瓦人自己都说不清本民族的来龙去脉。这个逐渐被世人遗忘的民族聚居在新疆喀纳斯景区中的喀纳斯、禾木、白哈巴三个村落中。在当地,流传着“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的遗民,属于蒙古族的兀良哈部落”的说法。
图瓦部落和喀纳斯的神秘,让八方游客潮水般涌入,一探究竟,这也催生出图瓦人的副业——“家访点”,游客只需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这里小憩、喝茶、品尝特色小吃、听主人介绍图瓦人的风俗习惯、观看表演。
对于图瓦家庭来说,抛头露面做生意并不是一个寻常的选择。然而,浩荡的旅游大军已经让这种旅游形式遍及图瓦村落。
“叶尔德什家访”是喀纳斯村里开设最早的家访点,因主人叶尔德什老人会吹楚吾尔成为喀纳斯村的名片,叶尔德什也被誉为“图瓦音乐活化石”。
楚吾尔是一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用一种苇科植物的茎制成,形似洞箫,管壁上有三个音孔,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叶尔德什老人去世后,孟克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游客演奏楚吾尔。
“这是用桦树制作的木桶,这是用牛皮制作的袋子……”在接待客人的屋子里,孟克义的姐姐向游客一一介绍图瓦人的生产工具,以及曾经狩猎的战利品——各种大小动物的皮毛挂满了墙面。“但这些东西已经不用了,都被塑料和铁丝取代。”一句感慨之语透露出的岁月更迭和现代文明冲击,让坐在一旁静静聆听的孟克义露出些许苦涩的神情。
待家人介绍完图瓦人的风俗,孟克义戴上耳麦,为游客吹起楚吾尔,低沉婉转的曲调从房间角落的音箱缓缓溢出,深邃而苍凉。相较于孟克义“传统”的诠释,徒弟迭力克的演奏就显得新潮许多。
与“叶尔德什家访”一街之隔,是迭力克一家经营的“德瓦民俗家访”,它不是最早开起来的,却是村子里最特别的。
迭力克与三个同伴组成的“旱獭乐队”被称作喀纳斯孕育出的乐队,也是喀纳斯的一个“卖点”。迭力克和乐队成员常常聚在木屋前的草地上排练,披着头发,带着墨镜,手指带着各种造型的指环,一件蓬松的皮草披在肩头,如此“新潮”的形象在这个古老的村落着实突兀。
“很难想象,在如此古老的图瓦村寨里能够看到这么新潮的图瓦小伙,听到别具一格的曲调。”不少游客投来新奇的目光。迭力克将楚吾尔、马头琴、图瓦三弦、吉他等乐器融合表演,让古老的乐器演奏出现代的灵动感和节奏感。
“从前的图瓦人半牧半猎,自给自足,没有什么收入。”孟克义说,“古老的图瓦文化能为我们带来不菲的收入,这是许多图瓦人没有想到的。”这师徒二人还发现,旅游经营和文化传承有了“互为促进”的关系,每个家访都以图瓦人文化为主,在增收的同时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孟克义期待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图瓦人的文化。“现在会楚吾尔的人不多了,我希望能教出更多的徒弟。”孟克义也在等待儿子长大,能够继承衣钵。
数百年来,图瓦人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这里不再是世外桃源。但每年除了四五个月的旅游旺季,喀纳斯还有大半的时间被大雪封山。时间,对图瓦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消磨的东西。
秋意渐浓,孟克义和迭力克都在等牛羊下山。迭力克说,“我不知道家里有多少牛羊,但知道自己有五六十只。我自己不去放牧,但会将牛羊交给别人代牧。”在这些图瓦年轻人眼里,祖祖辈辈放牧的传统和图瓦文化一样,不能断了根。
原标题:“云中部落”图瓦人:在“守旧”中创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