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独秀故居修缮完毕 曾混杂居住6户居民
2015-09-14 14:12:31 来源:北京晚报
箭杆胡同陈独秀故居修缮完毕
曾混杂居住6户居民 原貌被私搭乱建掩盖
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这里曾是陈独秀的住所。两年前,这里还混杂居住着6户居民,密密麻麻的私搭乱建、高高低低的棚子占满了全院,丝毫感觉不到当年的文化氛围。东城区今天宣布,陈独秀故居已完成腾退修缮,下一步将会向社会开放。由于百年前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原貌已无从考证,将不会强行复制,只能在其内部设置图书室、展示厅等,将过去的一些文物放在旧居中展示。
曾被私搭乱建掩盖变成危房
100年前的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随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来到北京定居。当年,陈独秀就居住在现在的箭杆胡同20号,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
虽然陈独秀故居早在2001年就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旧居里一直混杂居住着6户居民共22人。屋子年久失修,院子里各种私搭乱建,经建筑部门鉴定,属于危房。
“这是当年修缮前的样子。”东城区风貌办主任刘景地向记者出示了一组照片。陈独秀故居在哪?一张张照片上全是私搭乱建的破旧平房,根本看不出故居的样貌。“从俯瞰图上还能看出点以前故居的样子,铺着灰瓦的房子就是以前的故居。”刘景地指着一张从半空中俯拍的照片说。
照片上,一个原本规整的四合院屋顶上长满了杂草,院子中间充斥着密密麻麻的违建,有的违建仅用石棉瓦和塑料布来充当屋顶,院子中间仅留下能容一人通行的过道。记者了解到,尽管东城区房屋和文物管理部门采取了抢险加固、线路及消防改造等措施,但由于不具备整体修缮条件,无法彻底解决文物安全问题。
修缮收集到50多片百年老砖
在被定为文保单位十多年后,2013年初,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终于纳入东城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
腾退后的旧居到底该恢复成什么样?这成了让东城区困扰的难题。
在查询史料后发现,当时陈独秀住所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现为箭杆胡同20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陈独秀租住东院,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以旧修旧,恢复历史原貌。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修缮完成后的陈独秀故居保持原有格局不变,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间。
顺着箭杆胡同往里走,不一会儿,右手边就出现了一个门口标有“陈独秀旧居”字样的院落。往东院一拐,一南一北两间开阔的平房环抱着中间灰砖铺地的院子。北房的门窗被做旧成了斑驳的样貌,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淡淡的木料和油漆味道。“你看上面,所有深色的房梁都是过去百年的老梁子,修缮的时候根本没落地,浅色的木材是后补上去加固用的。”刘景地指着北房的梁架结构向记者解释。走到屋子东侧的灰砖地上跺跺脚,刘景地用指尖点着一片颜色略深的灰砖说,“这50多片砖颜色不一样吧。这是当时腾退修复时候从旧居中收集来的老砖,100多年历史了,就剩下这50多片还能用,就凑一起全铺在这屋了。”
院子里,私搭乱建的危房不见了,6户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已全部搬迁腾退。刘景地说,腾退出来的旧居下一阶段会向社会公众开放。
《新青年》编辑部原貌已无从考证
“旧居修缮竣工后,将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为东城区增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教育功能。”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介绍,明年的五四青年节,就将推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专题展陈。
由于过去《新青年》编辑部的原貌何样已无从考证,陈独秀旧居将不会强行复制《新青年》编辑部的原貌,而是将在其内部设置图书室、展示厅等,将过去的一些文物放在旧居中展示。
住在周边的街坊四邻也将有一处新的图书文化活动室。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将在这里为居民开辟一个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下棋绘画,看书学习,使旧居充分得到利用。
中法大学等纳入腾退修缮计划
东城区地处旧城内,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街巷。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物建筑大多都住着居民,或者被一些单位所使用。目前仅东城区直管公房中就有1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大部分都住着居民,给文物保护修缮造成一定的困难。近几年,东城区陆续完成了清华寺、协和胡同6号、临汾会馆、新革路20号、宏恩观等文物腾退工作。眼下,东城区正在编制“十三五”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法大学等一批重点文物建筑将被纳入计划,实施腾退修缮。本报记者张楠J204
原标题:北京陈独秀故居修缮完毕 曾混杂居住6户居民[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