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新疆六十年:“沙漠之舟”的嬗变

2015-09-14 11:07: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14日电 题:“沙漠之舟”的嬗变

作者 史玉江

年近40岁的哈萨克族牧民朱马别克·努尔哈依甫是新疆福海县远近闻名的“骆驼大王”,依靠养殖的100峰骆驼,早已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朱马别克位于县城的新家:这是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整洁,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我还先后购置了小轿车和运输车,闲暇时偶尔开车带家人到10公里外的乌伦古湖看看风景”,朱马别克笑着说。

福海县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尽管人口仅10万人,但奶驼数量却有1万余峰,是全新疆闻名的“骆驼大县”。奶驼养殖户短短几年间从原来的200余户增加到1850户,带动了很多哈萨克族牧民发家致富。

说起骆驼,“沙漠之舟”的称号当之无愧。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古道上,一队队骆驼,载着丝绸、玉器、瓷器、茶叶、纸张等物资,穿过浩瀚的沙漠和戈壁,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商贸往来“卖力”。

在哈萨克族牧民心中,骆驼还是值得信任的朋友:它吃苦耐劳,一大把带刺的杂草就能喂饱肚子;极少生病,跟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样坚韧。长期以来,骆驼都是哈萨克牧民转场的重要运输工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在西域广袤的土地上活跃了数千年的“沙漠之舟”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作用,一步步退出牧民四季转场的历史舞台。不过,骆驼产业正衍生出更多的商机,骆驼奶及其相关制品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欢迎。

2007年开始,朱马别克开始为当地驼奶加工企业供奶,尝到甜头后,开始专心养骆驼,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纯收入已达20万元人民币。“起初只有28峰,当看到驼奶收购价不断上涨,我用卖驼奶的钱继续收购骆驼,现在已有100多峰。”

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骆驼养殖业的支持力度,新疆畜牧厅副厅长赵新春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从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骆驼产业发展,一些地方还采取购驼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骆驼养殖场、合作社的扶持,引导牧民骆驼养殖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轨道方向发展。

据中国骆驼协会统计,中国现有骆驼30余万峰,新疆就占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吉日木图认为,“提高牧民的积极性要靠产业化养殖,对骆驼进行活体利用,发展骆驼产业能快速提升哈萨克牧民生活水平。”

除奶业外,骆驼还有很高的附加值,在生物制药和美容方面尤为突出。吉日木图透露,中国农业部、科技部正在研究相关项目,“新疆骆驼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骆驼不仅让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口袋鼓起来,还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了食粮。目前,新疆阿勒泰地区已成为全疆骆驼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县,形成了驼绒、驼毛、驼肉、驼奶、生物药品、化妆品等天然、绿色、有机特色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吉日木图认为,新疆福海的骆驼产业不仅在国内,在中东地区也是最大、最好的。(完)

原标题:新疆六十年:“沙漠之舟”的嬗变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