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成都“杜鹃夫妻”守山10年 4000根蜡烛照亮龙池

2015-09-14 11:00:34 来源:华西都市报

评论

\

打理杜鹃花,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

\

在山上生活10年,夫妻俩的感情越来越好。

\

山上寒冷,夫妻俩在房内烤火。

9月12日,小雨。龙池,被一层奶白色的薄雾笼罩着。因为封闭打造,10年来,这里已鲜有游客进山,不变的是,景区内万物依然生长。这座原始森林,是熊猫、金丝猴、黑熊、羚牛等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还有一座亚洲最大的杜鹃花园,每年春天竞相绽放。10年来,有一群人自愿留下来,守护这片美丽的风景。其中,周小芳和李建书夫妇坚守时间最长,他们上山十年,在不通电的板房里一住就是7年,4000余根蜡烛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漆黑的夜晚。

夫妻情深

听收音机报时给丈夫做饭

2005年开始,龙池景区进行封闭式打造。从那时起,景区的工作人员开始撤离。同一年,李建书和周小芳逆行上山,开始守护那一片杜鹃花园。

景区不通电,手机也没信号,几乎成为无人区。守护山林,防火防偷猎,成为落在他们肩上的责任。

从都江堰城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即可来到60公里外的龙池景区。

偌大的森林很静,只听得见水流声和鸟鸣声。明镜般的龙池湖,绿草环绕,溪水哗哗流过;景区的柳杉已长大成材,有的直径半米;沿途,各种鲜花迎风开放……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里,一间板房建筑的偏房里,火塘明亮,挂在上面的水壶快乐地吹起了口哨。火塘边,烤着4双沾满泥水的胶鞋。

51岁的周小芳坐在火塘边烤火,听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不时,一只猫蹿来又跑开。

“现在,北京时间5点整。”听完报时,周小芳冲进旁边同样由木材搭建的厨房,系好围裙,和面,准备蒸馒头。

她估摸着,巡山的丈夫李建书快回来了。山里天冷,她要赶在丈夫巡山回来前,为他烧上一壶滚烫的开水,蒸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

等丈夫的时间,她就收拾家务,或者看一会儿《知音》,绣一段十字绣。

坚守十年

播下的杜鹃种子已经开花

看到板房腾起的一缕炊烟,正往山下走的李建书心里暖暖的。

9月12日早晨7点半,李建书就背上干粮离了“家”,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几名护林员巡山去了。

这,只是夫妻俩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一晃,周小芳与李建书在这个杜鹃花园干了十年。

十年前,李建书夫妻住在虹口景区。李建书爱打牌,每个月把上千元收入输得干干净净,还欠人钱。夫妻俩常吵架。

2005年,在一个乡亲介绍下,他来到杜鹃花园上班。

一个月300多元钱工资,让他有点失望。不过,两个月下来,“我居然还有余钱。”李建书说,在山上没人一起打牌,也没机会花钱。他把钱交给老婆,夫妻关系也有所缓和。

3个月后,周小芳跟着一起上山。龙池杜鹃花园,有400多种、20余万株杜鹃花。其中,引种栽培野生杜鹃种类与数量位居亚洲第一。

在花园里,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建书学着辨认不同种类的杜鹃花,还要学习科学浇水、施肥、捉虫、喷药等工作。

李建书亲手种下的杜鹃,几年前已经开始绽放。“花开,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重建杜鹃园

赴墨脱采种差点车毁人亡

与花作陪,听起来浪漫。事实上,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灾后重建杜鹃花园,李建书与同事们一道,奔赴云南、西藏、四川各地采种。采种,要翻山越岭,是一个危险的活儿。他们要先找到有杜鹃的地方,还要挑选种子成熟的季节。

李建书还记得,有一次,他跟着科研人员去西藏寻找杜鹃花种子。科研人员把目标锁定在墨脱县的多雄拉山口。深秋时节,路边结冰,机耕道狭窄又险峻,路面仅能容一辆车通行,另一侧是万丈悬崖。

租来的越野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司机就不想干了。“路太烂,太滑,担心出意外。”李建书说,坐在车上,颠簸中,大家感受到了一股死亡的气息。危险真的来了,在一处悬崖边,由于路上大石头太多,司机控制不住,他感觉汽车马上要翻下悬崖。“完蛋了!”他默念着,这回可能回不去了。幸运的是,汽车又被司机扳回来了。

在5200米的山顶,李建书和同事们采集到了高山杜鹃花的种子。西藏行,他们带回来50多个品种的杜鹃花种子。

巡山走两天

意外救助野生大熊猫龙龙

守护杜鹃园的同时,李建书也守护着山里的飞禽走兽。

2012年4月17日,在保护站50米开外的竹林里,工作人员刘素康发现一只削瘦的熊猫在吃竹子,动作很慢。担心这只熊猫有问题,刘素康和李建书结伴,小跑了一个多小时到山下,找到有信号的地方报警。

报完警,他们又步行上山,守护受到惊吓藏起来的熊猫。他们等来了专业救护人员,经过诊断,那只熊猫营养严重不良,患有胰腺炎、心肌炎、肝脏严重受损,体内有大量蜱和蛔虫。

这只熊猫被取名为龙龙,经过救治,体重由62公斤长到了110公斤,被送到动物园颐养天年。

巡山,李建书常常与保护站的人编在一起,几个人分为一小组,沿着自己负责的路线巡逻。“一般情况下,早上7点半出发,下午四五点回来。”李建书说,如果巡山路线更长,他们一天没办法打来回,只好背上帐篷和干粮。晚上,找个平坦的地方扎营,第二天继续巡山。

手机变手表

蜡烛照亮森林夜晚

回家后,李建书换下湿漉漉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喝下一口热茶,围在火塘边烤火。

天色渐暗,夜幕来临。周小芳找出一根燃了一半的蜡烛,借火塘的火点燃,放在流了一堆烛泪的木桌上。时而,山风吹过,烛火摇曳。

这些年,没有电,周小芳夫妇就用蜡烛照明,靠4000多根蜡烛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步行半小时,就是保护站。那里的条件好一些,保护站利用山上来水修了一个小水电站。春、夏、秋季,只要有水,这里发的电基本能满足保护站用电。

杜鹃花园和保护站,成了龙池最后的守护人。没事的时候,周小芳就会去保护站为手机和电筒充一会儿电,拿一块冰箱里的冻肉。

“给手机充电,其实也没多大用途。”周小芳说,由于山上没有信号,手机的功能只剩下一个——看时间。而她,了解时间除了手机以外,还有那台老旧收音机。

冬天,山里的事情少,但却是守护者们条件最艰苦的时刻。

下雪了,游客艳羡山里的风景与玩雪的乐趣。殊不知,守护者们面临要背食物进山的难题。每周星期二,是夫妻俩下山背食物的时间,雪很厚,有时达到1.5米,步行都很艰难。夫妻俩要走到20多公里外,背一周80多斤重的食物上山。李建书说,最艰难的一次,他们走了整整一天。

七年不“痒”

期盼高山杜鹃开满山

婚姻,都会面临七年之痒。在无电无信号的杜鹃花园坚守7年,这对夫妻痒了吗?

“我变得越来越温柔了。”坐在火塘边,李建书吐了一个烟圈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过,她变得比以前更暴躁了。”

51岁的周小芳,打算在山上干两年就下山。不是她想逃离,是身体受不了。她又担心,“我走了,谁为他煮饭?”

山上空气潮湿,秋冬季节,每天早上醒来,摸一遍被面,手上都是水。周小芳风湿很重,发病时,她双手抱着头使劲儿抠,抠得头皮破裂。

他心疼她,但他舍不得离开杜鹃花园。他说,他最喜欢六七月,杜鹃花越开越有劲,粉红、紫红、黄色……一层一层开得漫山遍野。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见习记者杜江茜

新闻链接

龙池封闭整整十年

过去,龙池是一个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好去处,龙池冰雪节成为西南地区冬季旅游的黄金线路。

2005 年开始,龙池景区进行封闭式打造。通过多年恢复,通往龙池的道路开通了,龙池不再是孤岛。

今年,龙池景区已封闭整整十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