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关注“特岗计划”实施十年:今年将新招7万特岗教师

2015-09-11 17:0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编者按:今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十周年。为充分反映各地特岗教师扎根基层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人民网联合组织“播种希望与未来——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展示特岗教师群体的青春之美、奉献之美。本报同时推出通讯,报道特岗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

曾经,当大别山南麓一个小山村里的高中生郭勇面对矿场塌方、父亲重伤的家庭变故而消极迷茫时,班主任的倾心相助为他本已灰暗的心灵播撒了一片光亮。那时候,郭勇还不知道,几年后,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会让一批批和他一样的青年学子,有机会给更多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人生的亮色。

自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间,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特岗计划”公开招募50.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一批批青年学子用他们坚实的臂膀扛起农村教育发展的责任。

村校来了大学生

如果写一部我国农村教师成长的历史,2006年注定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特岗计划”启动实施,每年几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告别大学校园,走进一所所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2008年,当土生土长的湖南安化籍毕业生刘习聪选择到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新发民族小学担任特岗教师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建国后第一个到新发布依族乡这个地处贵州省海拔最高的石漠化高寒山区工作的外省人。

不通班车,没有固定电话,外出办事全凭徒步走山路。初来乍到,恶劣的环境便给了刘习聪一个下马威。

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是刘习聪备的第一课。于是,遇到乡亲们不识字,他会把农药化肥的说明书念给他们听;有村民收到汇款单后不知道怎样取款,他会帮村民代取;平日走在路上,遇到背庄稼或者肥料的老人,他也会热情帮忙。

家访,是刘习聪的另一个法宝。在新发民族小学工作的6年里,他累计家访学生1168人,行程超过3万里。校长何顺发说,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至少8年的工作量!

付出之后,便是收获。

刘习聪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积极通过互联网为学校寻求支持,让学校有了操场、围墙、学生宿舍,让学生们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玩上了排球、打起了羽毛球。6年间,村里有56名学生考上了高中,数量超过他来之前的总和。每到新生入学季,村民们总是乐呵呵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因为父母身体原因,在经过了两个聘期后,刘习聪不得不告别布依族乡亲回家乡任教,但那些乡亲们的信任与真情,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忘怀的一段经历。家访时,住在石头房中的乡亲会拿出过年时留下的肉招待他;村民办喜事时,也要等到“文化人”刘习聪到了才会开席。

如今,“特岗教师”被称为农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因为他们的到来,有效化解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短缺等结构性问题。

很多农村学校通过“特岗计划”历史上首次引进了大学生,特岗教师的到来,让农村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2014年招聘到岗的67372名特岗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2629人,占78.12%,较2013年增加4个多百分点。

是岗位更是人生

按照“中央统筹、地方实施”的原则,特岗教师聘期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对3年服务期满后留任的特岗教师,要落实编制和工作岗位。

现实中,不少特岗教师在聘期届满后选择留下,也使得“特岗计划”成为部分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宁夏教育厅统计显示,自治区山区、川区农村特岗教师占农村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50.17%和36.15%。2009年以来,90%以上“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留任并转为当地在编教师。

对更多有过特岗教师经历的青年来说,或许正是这场教育之美、奉献之美与农村教育现实的不期而遇,与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深情相拥,才让他们在青春飞扬的年纪,得以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这一重大决策的良苦用心。

“从22岁到25岁,我在特岗教师岗位上这3年的成长足以影响我的一生。”特岗教师郭莹到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白庙大王小学入职的第一天,就被深深震撼。

这就是学校?站在门口,可以把里面一眼看尽:左右两边是破旧的平房,中间是上世纪70年代的木椽瓦房,地面是坑洼不平的石块土路,没有操场,没有任何活动设施。唯有教室里传来的夹杂着地方方言的老师讲课声和孩子的读书声,可以将其和“学校”联系在一起。

当得知情况的父亲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回老家西安时,郭莹只回了一句“不,我要留下”,便和另一名特岗教师住进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窑洞。

当时,学校还不是寄宿制,大部分学生没法回家吃午饭,大冬天一个冻得硬梆梆的馍馍便打发了。老师们疼在心里,于是自发组织起来,最后一节课谁没课,谁就用炉子帮学生们烤馍馍。

“他们略带羞涩的笑脸、稚嫩的一句‘谢谢’,还有趁你不注意抱你一下赶紧跑走的样子,都会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郭莹说,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午饭问题,上个学期末,全校教师分成3队,奔走于散落在山区不同方向的大王村的9个社,到每个学生家走访。终于,在第二学期,老师们腾出一间教室,办起了学生灶。

第二学期报到那天,学生们在学校吃了第一顿午饭:烩菜加馍馍。很多家长走几里路来学校,围在教室窗户边看。看到有菜、有肉、有馍馍,家长们都很开心。

像郭莹一样,千千万万的特岗教师执着扎根乡村教育第一线,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不畏艰苦、乐教从教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影响并改变着千千万万农村孩子的命运。他们用青春年华、热血奉献,赢得了学生,赢得了家长,也赢得了那片土地,让“特岗计划”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20岁出头的年纪谈人生尚且过早,但郭莹相信多年过去,这段特岗教师的经历一定弥足珍贵:学生们明明很少有零花钱买吃的,但她的讲桌里却时常有惊喜:一个小果子,一块泡泡糖,一朵花……一次,有爱心人士来学校做公益活动,带来了很多零食,学生们不舍得吃,每一样都留给她,还说那是留给老师的,谁也不能吃。

在奉献与改变中,年轻的特岗教师们,一路走来,一路欢歌。

星星之火温暖来时路

设置特岗教师的意义在哪里?

“在这里,老师是孩子们的天,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指引他们的未来,也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郭莹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10年前,“特岗计划”的诞生绝非偶然,其中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片深情、一份厚爱。

“特岗计划”出台的前一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的重要任务。次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便被写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经过详细周密的调查和研讨,当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特岗计划”。

“特岗计划”出台第二年,刚从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22岁怒族小伙桑磊便通过考试,成为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捧当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一待就是8年。

记忆中,总有5年前那个叫李喜银的小女孩的眼泪。

那是一个夜晚,李喜银在班长的带领下来到桑磊宿舍。拉开包在手臂上的衣服,小女孩断了的手臂触目惊心。简单固定处理后,桑磊赶紧带孩子去乡医院,却被告之必须转到县医院,不然会落下终身残疾!

怎么办?李喜银是孤儿,收养她的叔叔远在西藏打工。叔叔不在,老师就是亲人!县医院诊断,左手骨折,需做骨头复位和拉直手术,那得多疼啊!奇怪的是,手术中,李喜银一手抓着桑磊的手,额头上满是汗珠却始终咬着牙不吭一声。

后来,外出打工的叔叔来学校接回孩子时,李喜银将一张纸条递给了桑磊,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桑老师,你知道手臂复位和拉直时我为什么不哭吗?因为你让我感受到了父亲般的爱。虽然我没有父亲,但是你就像我爸爸。”

“老师,尤其是边远山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寄托。”桑磊说。

西部12省份面积约6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0%,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3%。改变西部积贫积弱的面貌,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举措,显然带有强烈的导向意味。

10年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办法,让“特岗计划”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2006年,在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基”攻坚县(团场)实施;2009年,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2个省区国贫县;2012年实施以后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今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国务院层面颁布实施的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印发,提出将进一步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补助标准,增强特岗教师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今年全国将新招7万名左右特岗教师。

7万名特岗教师,将会给广大中西部农村学校带来哪些新知识、新理念?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竹条实验中学特岗教师薛艳秋,喜欢用“风吹麦浪”来形容这种改变,因为在她心里,这些教师们,就是那群带着责任、牵挂与快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记者 柴葳

原标题:关注“特岗计划”实施十年:今年将新招7万特岗教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