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乡村教师?
2015-09-11 10:42: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9月10日电 昨日,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提出扶贫必扶智。9月8日,李克强在北京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这个教师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目光聚焦在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块短板,究竟这块短板短到什么程度?有何种措施补救?
2015年最让人难忘的乡村教师
图左为郜艳敏,图右为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
最坚忍的女教师:“被拐天使”郜艳敏
说起“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经历绝对是争议不断的。这位“被拐来的天使”,在18岁的时候被骗走,历经屈辱和波折不得不接受苦难的命运,承担起家庭职责并成为村里的教师。而再一次回到公众视野的郜艳敏带来的是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18岁的女孩受尽凌辱,被拐卖到山村,自杀逃跑未果,成了代课教师,然后被树立为典型,成为当地的最美正能量。
从抗争到认命、从默默忍受到媒体关注、从非议到最美,一直以来,郜艳敏都是一个人用无声而坚忍的力量在面对外界给予的太多符号化定义,如今她不愿旧事重提,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最能吃苦支教者: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放弃了北京的安逸生活,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他们住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感动中国为他们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现状:伤不起的乡村教师
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校舍,是大多数乡村教师生活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乡村教师向来以苦情的面貌出现在人们视线,并不是他们要哭穷,而是收入真心低。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结果,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容中逵则发现,2012年,在四川、河北的农村教师中,月薪低于2500元的比例分别为81.4%、89.8%,而当年四川省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160元,河北省为3014元。可见多数乡村教师收入低于城镇职工,甚至有些教师一到寒暑假就得去建筑工地当小工补贴家用。
从年龄结构上看,乡村老师老龄化问题突出。乡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22.75%,而城市只有4.65%;31~50岁的中年教师仅占42.97%,远低于城市学校72.67%的比例,不仅老龄化还“中年塌陷”。
乡村老师的知识层面也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测试中,省城教师得分为78.95分,县城教师得分为60.84分,乡村教师只有38.40分;乡村教师非师范出身占比23.2%(城市教师非师范占比为9.03%),而且很多都只有高中或大专学历,评职称、晋升都困难。
微薄的收入不仅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让他们尊严受损。在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主持的一项关于中西部地区乡村孩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查中发现,农村的一些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经济水平显著高于老师,他们眼里的老师是“被社会淘汰下来的产品”,“只有在学生面前装装权威耍耍威风。”
这些问题使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教育部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新政策来了……
政策“大礼包”让乡村教师更有吸引力吗?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前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日在北京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表示,乡村教师扎根农村,甘于清贫,不计名利。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坚持和付出,才使知识的甘露遍泽祖国的每个角落,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教育,也让众多贫困家庭拥有过上更好日子的希望,这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要切实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使广大执教农村的教师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计划》中有4个“不平常”的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不啻为一剂良药,2013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的负责人曾针对国内多所211、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愿意去农村的意愿进行了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待遇的期望是第一考虑因素,初期月工资达到3001~4000元时,就有79.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001~5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中西部乡村教师如果工资能够达到4000元以上,有些大学生便会选择从事乡村教育。”
在职称的问题上,乡村教师也迎来政策“礼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面对利好消息有些乡村教师却感叹,“不奢求涨工资,把扣的工资全部发给我们就可以了。每个月扣百分之三十的工资,过年发下来时还不到一半。”因此,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应尽快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应明确资金具体从哪里出,否则新政策只能“看上去很美”,对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于事无补。
除了国家层面的待遇红利,各地也做出了多项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尝试,江苏、河南试点培养“全科教师”引发热议。对于教师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全科教师”确实有利于学校开齐所有的课程。但这项政策极大地挑战了乡村老师,如何保障教学能力,工作不超负荷,需要完善多方面制度。否则就会让已经短缺的乡村教师彻底沦为保姆。
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乡村教师》里通过外星人的眼睛来看人类社会,“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他们叫教师”。在小说里,是乡村教师拯救了地球文明,而在现实中,实现文明复兴首先要拯救乡村教师。
(根据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