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哈萨克:从“没有商人”到“一只苹果”

2015-09-10 21:30:18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0日电(记者关俏俏、王菲)时下,一则“夏娃、牛顿、乔布斯的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的说法广为流传,而在祖国西北边陲乌鲁木齐,海拉特·达列力汗正全心全意经营着自己的“一只苹果”。他的这只苹果,又意味着什么?

“没有乞丐,没有商人”,这是新疆哈萨克族引以为傲的历史。对于一个曾以没有商人为荣的民族来说,30多年前,倘若有人不驱牛放羊,而去卖马奶子、羊羔肉挣别人的钱,是会被人瞧不起的。“做买卖历来为哈萨克族所不齿。”身为商人的海拉特·达列力汗说,尽管自己现在做的买卖名声很大,他却没有丝毫不安。

因为没有人一直生活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从那拉提到喀纳斯,从阿勒泰到乌鲁木齐,越来越多的哈萨克人摒弃偏见,凭借语言和地域优势,放下牧鞭,办起厂子,开起牧家乐,“马背民族”的职业变得丰富多样。

“祖辈曾经生活在马背上,但父辈一代就已经下马进城工作了。”海拉特·达列力汗不无风趣地调侃说,有人至今以为哈萨克人还在放牛羊、住毡房。

事实上,短短数十年间,新疆哈萨克族经历了祖辈骑马游牧、父辈下马进城、孙辈求学经商的变迁。现在,这个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群体大部分已经定居。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闪动着一幢幢红、蓝彩钢覆顶的新居,受过高等教育的牧人后代在都市里扎下了根。

海拉特·达列力汗就是在都市里“长大”的商界精英。1991年,俄语专业毕业的海拉特·达列力汗出国闯荡做起了外贸。2001年在新疆边贸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回到了乌鲁木齐,开了一间“苹果之父哈萨克奶茶馆”。

取名“苹果之父”是受了哈萨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图的启发。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里意为“盛产苹果的地方”,因而被称为苹果之城。确立了自己的“苹果”形象后,海拉特·达列力汗开发了多种餐饮品种和歌舞节目,借以展示包括新疆哈萨克族在内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如今,“苹果之父”已经被打造成新疆广为人知的哈萨克族文化餐饮品牌。

“我的创业背景没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海拉特·达列力汗说,“苹果之父”的发展顺风顺水。十多年间,从奶茶馆到快餐厅,从音乐餐吧到演艺剧院,他的餐厅几经搬迁,面积逐渐扩大。海拉特·达列力汗调侃说,餐厅搬来迁去,“正符合游牧民族的特性”。

其实,餐厅搬迁是要将其改造升级,让更多客人有参与互动的空间。海拉特·达列力汗寻遍了乌鲁木齐,终于在南湖东路的一处工厂式的创意餐饮娱乐生活广场找到了适合餐厅的新址。在这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9个民族的120多名员工招揽着以“民间往来+商贸团体”为主的顾客群。

“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海拉特·达列力汗说,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人在马背上出生、行走,一生与马为友。同时,哈萨克族又是个热爱歌唱,以歌声为倾诉方式的民族。他们在歌声中成长,在歌声中领悟、感知生命。哈萨克族人在经商的“环节”中,总能发挥歌舞、美食甚至热情的“优势”。

如何既让客人感受到哈萨克族人的热情,又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海拉特·达列力汗亲自教授员工,主动向客人做自我介绍:“嗨,我叫海拉特,你可以叫我‘小海’。”每当客人呼唤“小海”而不是“服务员”时,平等的双方互动起来就没有隔阂与界限。

于是,在“苹果之父”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不管是舞者还是侍者,总会热情地将客人拉下舞池共舞,彼此都不觉得尴尬。

“吃喝美食不算数,观看表演不算数。”海拉特·达列力汗在经商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文化融合的平衡点。“我更看重的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观众唱起来、跳起来的‘互动’。和谐不是单纯的友谊友好,而是一种自然状态,就应该保持原本的样子。”

“风,从来没有它们的边界;倘若真的如人们所说,灵魂是风;我们何尝不拥有时光中的游牧生涯;又何尝不能越过语言的边界?”“游牧”在新疆的诗人沈苇,在“苹果之父”短暂停留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原标题:哈萨克:从“没有商人”到“一只苹果”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