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

2015-09-10 15:48:25 来源:光明日报

评论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环节。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解决“信”和“行”的问题,而要让人们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必须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要深入探究价值观的基本结构和内核,揭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价值观的内容结构是什么,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价值观如何形成与发展等,一直是一个理论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长期研究价值哲学,形成了价值观研究的学术传统,在价值哲学基础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了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对相关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释了价值观的内容结构;从个人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为批判性地理解和认识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探讨现实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合理的价值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从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主体的实践活动入手,分别说明了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社会条件和现实根据,并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进一步揭示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与发展规律。

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还要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关系。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我们提出了不同的核心价值诉求。到了党的十八大,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究竟意味着什么?对这一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为重要。为解决这一意义自觉问题,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纵横交错中,试图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高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意义。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更要科学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人们存在着一些理论困惑,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如何理解24个字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透过24个字所表达的抽象价值概念,深入其具体的内涵和现实规定性,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富强,是指国强民富,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解,以及以此为中介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解;公正,其实质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价值观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在一个现代国家内部,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现有表述实际反映了当前社会各方共同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要求三个层面的统一,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二、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热点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回应理论热点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之争,也就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这两大热点问题的回应,不仅关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深刻性和彻底性,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践行。

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热点问题,首先要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有人认为,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也持有这种看法。为了有力地回应这一问题,我们从学理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现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在于,持这种看法的人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之上,没有看到这些概念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和现实规定性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基础层面上存在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是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说,“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人与社会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和谐共生;肯定个人的利益、自由与独立人格,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只有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价值及其之间的关联才能得到有效支持和阐释。

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热点问题,其次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关系。这一关系因涉及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认同机制,以及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而极其重要,更因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史上一直存在着的中西古今之争显得更加令人瞩目。我们认为,以仁爱、民本、道义、和谐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特别是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更是为公民个人的价值规范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丰厚滋养。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就整体性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农业文明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缺陷,集中反映在德性与知性、道义与功利、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紧张、对抗以及贬抑之中。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坚持文化保守主义,否认对传统文化进行超越,与坚持文化激进主义,否认传统文化的价值,二者分享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路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主导价值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观念把握,是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价值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极其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就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依靠传统的研究方式,而必须创新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综合性命题,其理论研究本身就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这一意义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研究,必须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多学科合作研究,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2014年5月,我们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理论体系”。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实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需要相关实证研究做支撑。无论是社会价值观的现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等,只有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分析和把握。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实验室和数据库,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运用电话访谈、调查问卷等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完成了《北京市公民价值观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等价值观调研报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已无法适应海量数据采集的要求,我们正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发挥传统被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发挥理论研究过程中“隐形教育”的作用。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和内化的过程。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使他们作为主体,在理论研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他们有效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这是最为直接、最为自然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新颖性。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理论阐释,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和教育成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从学理入手,夯实理论根基,彻底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热点问题,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作者吴向东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原标题: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