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西藏50年:“香格里拉”的新生

2015-09-08 20:40:10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拉萨9月8日电 题:西藏50年:“香格里拉”的新生

新华社记者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被人称作“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但其空气中氧含量比平原少大约40%,这让不少来世界屋脊的人放慢了步伐。然而,作为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西藏却在过去半个世纪见证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半个多世纪前,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原本没有人身自由、占全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一夜间“翻身做了主人”。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成为西藏发展的转折点:彻底告别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立西藏自治区。

8日,中央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各界共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人们戴着藏戏面具,身着红色藏袍跳热巴舞,敲着鼓,举着牛皮筏,一个个方队走过五星红旗和大红灯笼装点的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场面和50年前相似。

“当时,我们也唱歌跳舞庆祝了好久。”曾家住布宫脚下雪村的藏族老人其加说。

新旧制度的交替

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沈宗濂和驻藏办英文秘书柳陞祺在《西藏与西藏人》一书中写道,在旧西藏,达赖喇嘛掌握着西藏宗教及政府的双重权力。“达赖喇嘛是全西藏地方之王,他与臣民的关系,可以描述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彼时,西藏行政管理机构中的西藏僧侣会议称为“聪督”。“这个自我吹嘘为西藏‘民主立法机构’的聪督,事实上既不民主,也不立法”,“任何提议都不通过投票表决”,这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书中如此描写。

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西藏实行。制度引入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以及现代立法体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

不过,执行之初,九成以上是文盲的西藏百姓还需用一些特殊方法来行使民主权利。

71岁的扎西达杰记得那时的选举热烈而“原始”:很多地方是群众开大会举手表决产生人大代表。在一些偏远地方,候选人的“票箱”是一只碗,选民将豆子放进中意人选的碗里,算做投票。

“文革”期间,像全国一样,西藏也受到影响。“革命委员会”取代了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

1977年,西藏恢复了人大制度。西藏历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自治区主席均是藏族。

西藏政治学者巴桑罗布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妥善安排了中央和地方关系。

69岁的巴桑罗布曾是自治区人大代表,在一次考察中注意到阿里生态环境脆弱,提出要加强保护。后来,自治区人大向全国人大提交了相关报告。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投资155亿元,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人大立法解决了当地很多实际问题。《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是有效保护学习使用藏语文的一个范例。

根据法规,西藏学校全面实行藏汉双语教育。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现了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讲授。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其他课程用汉语文讲授。在中专和高校招生考试中,藏文是考试科目之一。

在西藏,类似这样具备法律法规性质的文件有300多个,涉及婚姻、财产、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方面。

今年,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的议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立法保护天葬。

2012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选举工作委员会主任桑珠看见网上传言,称有旅行社要将天葬作为旅游项目。“天葬是一种丧葬习俗。”他说,“人去世后被参观是不合常理的。”

他花了半年多时间走访山南和日喀则等天葬习俗较普遍的地方,与其他代表一起提交了议案。“立法管理天葬事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天葬这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藏民族丧葬习俗的尊重和保护。”桑珠说。

7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是为了保护这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专门制定的地方法规。

“实行新型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巴桑罗布说。

神话与现实共存

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沈宗濂和柳陞祺看来,上世纪40年代的拉萨还是一个东西3公里、南北不到2公里的村庄。

今天的拉萨,城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机场高速路直达市区,沿街商铺成片,车辆穿梭不息,繁华犹如内地城市。

官方数据显示,西藏GDP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20.8亿元,50年增长281倍。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从1952年到2014年,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各项财政补助达6480.8亿元,占西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92.8%。

1994年,中国确立“对口援藏”机制。随后20年,有近6000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工作,实施援藏项目7600多个,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拉萨市城关区藏热小学校长旺堆记得1988年到北京读中学,要先从拉萨飞成都,再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

“由于路途遥远、经济成本高,有些孩子不得不4年才回一次家。”他说。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西藏已建成5个机场,开通58条航线,拉萨到北京直飞只需4小时左右。

航线和铁路的开通加快了西藏的开放。2014年,到访游客1553万人次,比旅游业起步时的1980年增长4436倍。这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

位于山南的雍布拉康有2100多年历史,是西藏第一座宫殿,游客终年不断。

附近的村民格桑旺杰看到了商机,1996年买了匹马,开始为上山顶宫殿的游客提供代步。那时,他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现在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英语、日语打招呼。

61岁的他说自己身体很好,再牵几年马“没问题”。不过,即便他生病,也有医疗保障。

西藏是中国第一个实现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全覆盖的省份,农牧民100%纳入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体系。寺庙僧尼等人群则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目前,西藏约有僧尼4.6万人。身着深红与黄色僧袍的他们,与信众一起传承着雪域高原的古老传统。

每天清晨,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转经和朝拜的藏族信众像潮水一样。新修的公路上,叩长头到拉萨朝佛的信众一如既往。不同的是,交警向他们赠送了反光背心,以提醒过往司机注意他们的安全。

正在哲蚌寺学习的达隆噶举派第二十三世夏仲活佛,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从6时30分背诵经文开始,早餐后的整个上午都上课。14时30分至19时30分则以辩经、学习文化知识和听经师讲课为主。半小时的晚餐后,是两个半小时的辩经。到23时30分休息前,他还要花半小时到一小时复习佛经或文化知识。

“我的责任比泰山还重,作为活佛,要普度众生。”18岁的夏仲活佛说。他3岁被认定为转世灵童。

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由噶举派始创于13世纪,至今仍为各教派遵从。

据中国官方数据,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处,活佛358名,其中60多位新转世活佛按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认定。

作家刘伟在藏生活工作近30年。在他眼中,西藏就是:现代化与古老传统共存,神话与现实共存。

治藏新方略

西藏以“穿越千年”的方式完成了它的升级版,但未来发展仍面临挑战。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反对分裂,始终是治理西藏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所谓“西藏问题”的产生,来自历史上帝国主义的侵略。至今,西方仍有人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藏独”。

中国6日发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说,十四世达赖集团出于“西藏独立”的政治目的,不断鼓吹“中间道路”,大肆兜售“大藏区”“高度自治”,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否定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的发展进步。

在最近一次发布会上,自治区统战部官员罗布顿珠批驳了达赖喇嘛有关中国共产党并未了解转世概念的言论:“十四世达赖喇嘛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否定中央政府对活佛转世的认定权。”

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仍阻碍西藏发展。自治区还有61万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也就是说,平均每5名西藏人就有一人生活在国家农村扶贫标准线以下。

西藏要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挑战很大,还需要艰苦的实干。

中共十八大后,中央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8月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工作原则,被视为中共“治藏新方略”。

西藏首位藏族法学博士罗桑群培相信:“法律是让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的桥梁”。

59岁的普达瓦是拉孜藏刀第六代传人。随着藏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走红,假冒品也出现了。

法律介入了藏刀。按照知识产权法、商标法,县里为拉孜藏刀申请注册了商标。普达瓦也平生第一次与拉萨的现代化专卖店签了销售合同。

很多人相信,西藏正沿着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路子,不断推进跨越式发展。

53岁的罗布丹增小时候只上了3个多月学,就被叫回家种地。20多年前他贷款买卡车跑起运输,后来开了青稞加工厂。现在厂子日产糌粑50吨还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四五千万元。

“识不了几个字”的他要求自己的6个孩子都要读大学。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在这期间均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罗布丹增的长子扎西顿珠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回家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帮助他管理企业。

越来越多的西藏人,将加入这样的行列。(记者:多吉占堆、罗布次仁、黄燕、边巴次仁、薛文献、白旭、张芽芽、张京品、周舟、程露、娄琛)

原标题:西藏50年:“香格里拉”的新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