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0岁以上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
2015-09-08 07:55:16 来源:新华网
望奎县老皮影艺人们在伴唱下操纵皮影人物。本报资料片
本报讯(记者董云平)记者7日从省文化厅获悉,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将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即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进度;实施振兴传统工艺,促进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等保护传承措施。
据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立民介绍,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了“在保护中传承、在开拓中前进”的目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现有联合国项目2个(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望奎皮影戏”分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名录34个,省级名录276个。国家级传承人15人,省级传承人337名。
说起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王立民告诉记者,我省已有10个市地成立了市级非遗保护中心,11个市地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公布命名了1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7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9个研究基地。非遗基础设施155个,其中非遗传习所55个、传习基地14个、展馆(厅)37个、民俗博物馆13个、其他传习设施56个。设立了“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金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牡丹江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非遗项目有赫哲族鱼皮、桦树皮制作技艺,海伦、方正、安达剪纸,渤海靺鞨绣,克东满绣等。
针对非遗文化的特点,近年来我省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如将两个世界非遗项目相结合,以皮影戏为表现手法,演绎伊玛堪经典故事,同时融入伊玛堪说唱,创拍了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该剧目被文化部列入全国非遗创新保护项目巡演活动剧目;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皮影戏大赛中,获最高奖新剧目奖。
但与此同时,我省的非遗保护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经费投入不足,“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个别门类非遗与现代生活逐渐脱离,后继乏人,受众急剧减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遗越来越受到严重冲击,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失去了生存土壤和空间,面临消亡的危险。
王立民说,近几年,我们把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和推进。一是把握原则。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律,正确处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保护,我们重点发展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产业。二是培育特色项目。深入挖掘我省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重点打造了赫哲族鱼皮画、桦树皮画、渤海靺鞨绣、克东满绣、剪纸、麦秸画等品牌。三是搭建平台。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企业参加全国性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哈尔滨经贸洽谈会、黑河中俄文化大集等展会,加强推介,创造商机、促进贸易。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开展调研,制定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企业给予倾斜,促进发展。五是拉动经济。利用非遗元素研发衍生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生产出日常生活用的实用品等,与旅游相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六是文化输出。我们的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类项目深受国际友人欢迎和喜爱,我们的非遗作品有的已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结合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宣传输出我省的非遗特色项目,使我省非遗项目走出省内、走出国家、走向世界。
原标题:对70岁以上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