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上海试点结业 非遗传承,要把技艺带进生活

2015-09-08 04:25:04 来源:新华网

评论

\

来自阿坝的藏族姑娘张一,拎了三个大箱子把羌绣带出山来,她在培训班学习陶艺。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钟 菡

由文化部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上海试点近日结业。结业式上,纳西东巴刺绣传承人木玉芳有些热泪盈眶:“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当代传承人。”上海文广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认为,“当代”两个字非常关键,“每一个传承人都要把技艺带进当下,带进生活。”

学会用手思考传达出东西

培训班的目的并非要培养技艺。上大美院陶艺工作室主任陈光辉负责陶艺课程,他请日本彩陶大师来讲了三天的课。“我们这里虽然有很多非遗的传承人,但是没有陶瓷专业,其实说到底,这门课不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做陶瓷,而是看看陶瓷大师做陶瓷的态度,对他们有帮助。”他认为,对于非遗传承,首先要留住手艺,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用手思考。“脑袋能指挥的,手不见得能做出来,对于传承人来讲,你的手要能传达出东西来。”

本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级中,并非全部都是“传承人”。工艺美院项目负责人姚诞坦言,工艺美院的学员中,有一些的确是“零基础”的,但无论有没有基础,这些人都对非遗感兴趣,有志于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陈光辉介绍,学生可以分为两类,有一半是直接从事非遗技艺的,另一半则是非遗的从业人员。目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未必尽善尽美,但通过第一批培训班,可以先找到这些人群的分布,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也为以后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打下基础。

来自无锡太湖学院的教师龙佳骊用课上学到的编制技艺制作出精美的花丝首饰,她把银饰和刺绣结合,搭配传统吉祥图案,在佩戴时可以拆分也可以组合。“我是高校的老师,但又是非遗的传道者。吉祥纹样不光是图形的传承,更是美好生活的延续,我想做这方面的研修,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吉祥文化。”陈莉也是一位业余爱好者,她介绍,自己在单位里做非遗传播支持工作,这次来培训班一方面是学习自己喜欢的手艺,一方面也是为非遗做点事情,“这次活动其实也是在看怎样把非遗推广出去,希望能有社会从业者参与进来,通过这个班建立起联系,把非遗人群聚集起来。”

可能诞生一批“非遗创客”

“以前我家有一个民居,现在我想把它改造为一个美术馆。一楼设一个藏族文化展示厅,二楼设一个藏餐厅……”来自阿坝的藏族姑娘张一眉飞色舞地讲着,时不时嘴里还冒出两句英文。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政策,她曾与其他几位藏族同胞去国外学习过。“非遗传承不只是手工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我特别感谢美院的老师们,他们给我们带来大的载体,带动我们把想要说的故事变成产品,带到国外,而且以团队的形式带出去,非遗缺的就是这一点。”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金江波介绍,选择90后做非遗传承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影响力,他们可以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变成现在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月的非遗班结束,张一觉得还不过瘾,她认为应该多开这样的研修班。“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做羌绣,以前我们的衣服就是四面缝合起来,现在我知道还可以做晚礼服……”

“其实非遗传承人群的‘群’字用得很好,它把有兴趣的群体都囊括进来,是一个良好生态。在这里,大家可以跨界合作,也可以有人脉资源积累,为未来非遗发展和推广打下基础。”金江波介绍,针对传统工艺如何当代化,接下来将帮助他们建立品牌,搭建孵化平台,未来也许将诞生一批“非遗创客”。“全球化带来同质效应,个性化的东西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民族色彩的非遗文化是最个性化的。希望这批人能起到带动作用,成为坚定的文化守护者。”

原标题: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上海试点结业 非遗传承,要把技艺带进生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