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马岳思:斫琴为乐 细磨人生

2015-09-08 03:44:20 来源:新华网

评论

见习记者 孙明姝

通讯员 余组文

从“绿绮”到“焦尾”,每把古琴背后总有一名或显达或无名的斫琴师。

斫琴,是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在杭州余杭区崇贤镇的鸭兰村,就藏着一位斫琴大师,他叫马岳思。每天,他都在简陋的作坊里一张张挑选木材,一道道挖槽,一遍遍上漆,一次次试音。

这位默默斫琴三十年的匠人,是浙派古琴大师徐匡华的亲传弟子。这位不善言辞的匠人,是电影《英雄》的幕后英雄,电影中抚琴的“老者”就是徐匡华大师,而幕后配音的七弦古琴就出自马岳思之手。

见到马师傅是在他的作坊里,地上堆着木材和木屑,墙边竖着一排排古琴的半成品,空气中也飘着木屑和漆的味道。

今年54岁的马岳思,15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和村里的老木匠学做木匠活。20多年前,偶然间听到友人弹古琴,回家就凭着记忆仿制了一张琴。后来,他有幸成为浙派古琴徐门弟子,正式跟随古琴大师徐匡华学习古琴制作手艺。

斫琴的日子,很清苦。马岳思自家2004年造的房子,5年后才有钱把大门安上去,此前一直是孤零零的一个大框架。直到今天,除了大厅稍微装饰一下,他家的房子可以说是十分简陋。“也许别人说我傻,但是不管收入多少,我很开心,我想做真正喜欢的事。”

马岳思低调腼腆,在小作坊里日复一日地工作,他做的琴也一样古朴内敛,富有余韵。

“这样慢慢斫琴很舒服,心里很宁静,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琴都太像了,也没有手工做的这样细腻。古琴,像人一样,我希望自己做的每把琴,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气质。”

马师傅做琴很慢,一年只能做20把左右。其中一把楠木琴,他断断续续做了三年。

“这么多年,我一直想做一把好琴,你看看这把琴做了三年,昨天终于拉好弦,基本做好了,但是如果想要更完美,还要做一年。”三年磨一琴,说起这把琴马岳思十分喜悦。

三年来,为了这把琴,马岳思用掉了100多块木材,不满意再重来,100多次的失败被它笑谈为“斫琴实验”。

曾有人劝他加快速度,但他不肯。“生活可以简朴点,但是斫琴工艺简朴不得。大漆刷上去,该晾晒多久就要多久,马虎不得。”这是在时间漫长的流逝中,他对自己的信守。

正是这份执着的匠心,和对每一把古琴的爱意,他才造成了一把把好琴。

2011年,马岳思被推荐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气大了,也常常有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到他家中购买古琴。除了做出一把好琴,马岳思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收到几个得意门生传承手艺。在崇贤街道的支持下,2013年马岳思成立古琴工作室,然而想收到合适的徒弟来传承技艺,并不简单。

马岳思说:“想做个斫琴师,最好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但这个时候小孩子都要上学,家长也不肯让孩子放弃学业做一辈子斫琴匠。而且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坐得了‘冷板凳’,过清苦日子。”

原标题:马岳思:斫琴为乐 细磨人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