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国的改革故事意犹未尽

2015-09-07 20:22:5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评论

迈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因为结构调整带来阵痛。激发中国经济活力最关键的是国资改革,使内部经济产生变革力量的是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得好不好,将在未来决定着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步调。

刘慧

中国经济曾高速增长过,但在迈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因为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国际社会的悲观论调也增多:“警惕中国陷入通缩陷阱”、“中国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波”。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和不均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9月4日至5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中国财长楼继伟在会上称,“当前中国经济状况在预期之内,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并且这一状态可能持续四年到五年的时间。”

对于未来政策,楼继伟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中国正通过提高特定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等方法弥补财政缺口,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支持推进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严峻的系统性风险已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过去,未来可能会疲弱复苏。中国财长的发言向外界传递出政府用 “积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稳增长的信号。由此而言,不必对中国经济过于悲观,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转型效果在逐步显现。从潜在增长率而言,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之前维持约7%的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资本形成、人力资源和全要素生产率都要积极发挥效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钟伟分析称,“中国作为人均GDP仅有欧美1/5的发展中大国,国内资本积累的有效需求和投资能力仍然旺盛;不断上升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崛起,使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可能更为平缓;就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言,中国余地尤大。”

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尽管各国对中国经济转型保持乐观态度,但也有批评的声音,日本财长麻生太郎称“中国改革方案缺乏细节”。实际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绘就了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价格、土地、户籍、国资等七大领域的改革蓝图。而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让这张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些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其落实决定着中国能否激发内生动力,真正参与世界级的竞争。

2015年以来,中央政府在放开行政审批权、价格改革、收入分配领域都出台了相关改革方案,比如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金“并轨”改革方案,天然气价格改革最近也备受关注。其实,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毕竟,只有完善社保和增加收入,才能让民众手中有钱、敢花钱,使得中国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这也是结构改革的题中之意。

就中国经济而言,楼继伟认为积极的变化是: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工业;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国际收支更加平衡。但当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在2020年前完成。”

在笔者看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最关键的是国资改革,使内部经济产生变革力量的是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得好不好,将在未来决定着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步调。

十八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也应看到,国有企业本就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也享受着很多垄断资源。在经济下行的阶段,早有专家建议,“可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甚至可以提高到60%。”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和社保的压力,也将为结构改革“保驾护航”。

此外,未来五年,中国还需要完善法制的市场环境。先要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政府管制,塑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让市场的主体充分参与竞争。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当时在电子商务领域没有那么多管制,才成就了阿里巴巴、成就了腾讯。依法治国也日渐明晰,这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标题:刘慧:中国的改革故事意犹未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