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9岁小“铁头”的诗意童年

2015-09-07 15:26:49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李思思 任沁沁)7日是开学的日子,铁头升入小学四年级。

他写了一首诗来记录心情,题目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是个模范/别人家孩子都牛/会唱歌/弹琴/说英语/非常听话/据说/我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今年9岁的铁头大名叫梁胜杰,出生于一个诗人家庭,姥爷是一名作家,铁头听着姥爷讲的儿歌和童话长大;妈妈是一名诗人,曾经出版过《流星的冬》《对视月光》等多部诗集。

在这种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铁头,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诗人。

上幼儿园时,铁头便创作了微童话《小鸭子笨笨》,故事讲述了小鸭子笨笨、小猫巧巧和小兔子白白的丛林生活,“其实这都是根据幼儿园同学的故事改编的。”铁头说。

“每个家长都应当是孩子的发现者、聆听者和记录者。”铁头的妈妈李桂杰说,很多时候,孩子无意间说出的话往往便蕴含着诗意。例如,下雨时,铁头会说:“不是阳光照耀着大地,而是雨点照耀着大地。”

“这就是孩子纯真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诗意。”李桂杰说,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帮助记录、鼓励表达,“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小诗人。”

2012年,6岁的铁头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小诗——《梦的颜色》,并上传到妈妈为他开通的微博中。

“一般的说/小孩子的梦/是五颜六色的/今天/我告诉妈妈/我的梦是没有颜色的/像北京的天/她死活也不肯相信……”

铁头在诗中将自己梦的颜色比作北京的天空,在雾霾的笼罩下看不清颜色,巧妙的比喻和童真的表达引起众多网友的惊叹与共鸣,“孩子的话最真实,期盼北京的天变成蓝色,小朋友的梦五彩缤纷。”网友“做个纯净开朗的小玩童”留言道。

在随后的日子里,每日陪伴自己的父母、上学途中路过的高楼、小区里流浪的小狗、天空中飘过的白云……都成为了铁头写诗的“灵感来源”。

“只要是生活中有趣的东西,都可以写成诗。”铁头眼里,并不存在高等和低等之分,楼下的小狗也可以成为诗歌的主角,“就连我们居住的大楼都是有生命的。”

他常常会“灵光一闪”,有时是在公园里,有时是在地铁上。“写诗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简洁和幽默。”小小的铁头有着自己的坚持:“真实就是不能喊口号、说套话;简洁就是不能写废话和空话;而幽默才能使读诗的人更有感触。”

铁头已经完成了近300首诗歌的创作。有时候偷懒,几天没有写诗,老师和同学们就会问他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新作品。

其实,除了写诗,弹钢琴、玩网络游戏、研究玩具枪……都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爱好。

“写诗不是他生活中的唯一,也不是刻意要培养他写诗。”李桂杰说,铁头从来没有因为写诗与父母闹别扭,母子俩反倒是常因为铁头的学习上的问题而拌嘴。

刚刚过去的暑假,学校布置的背诵课文的作业就让铁头“有点儿头疼。”

“当前,中国的家长普遍太心急了。”李桂杰坦言,奥数班、作文班、英语班……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木偶”。

“父母的催熟、枯燥乏味的课堂,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李桂杰认为,其实孩子也需要独处的时间,比如阅读。

虽然不是老师眼里典型的“乖学生”,但是对铁头的创造力与童真,李桂杰视若珍宝,并坚持小学阶段不给铁头报课外补习班。

铁头的卧室里摆满了各种类型的图书,漫画、小说、诗集、科幻书……从1岁起就开始认字的他,至今读了上百本书。

“我最近在读原版的《三国演义》,读进去了就会发现书中的故事特别有趣。”铁头说,妈妈经常与他交流各自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讲述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道理。

“读书的过程也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李桂杰说,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与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

上个月,铁头的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175首直接、简洁而又不乏童真和温情的诗歌。“班上的同学抢着要我的诗集,这让我感觉有点‘自恋’。”铁头开心地说。

此外,铁头的诗歌还常刊于《诗选刊》《意林》《南方日报》等报刊,部分作品还先后入选了《2013中国诗歌排行榜》《2014中国诗歌排行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这个充满灵气的小诗人。

“其实铁头学习成绩普通,偶尔会被老师严厉批评,完全没有了文字里的威风。”李桂杰说,幸好写诗和阅读给了铁头很多自信,也带给他很多快乐。

她认为,即使将来铁头没有从事文学工作也没关系,诗歌会是他表达情感的出口,拥有一颗诗心,便掌握一项一生受益的技能。“有文学的内涵底蕴和快乐成长的人生体验,比很多只会背诵的孩子要丰富很多。”

谈到未来,小铁头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因为可以采访各种人;或者成为一名化学家,“因为化学物质也很神奇。”

“并没有想过一定要成为一名诗人,因为写诗不是职业,而是我的乐趣,因为是乐趣,所以才不会觉得累。”铁头说。

原标题:9岁小“铁头”的诗意童年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