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香港“豪宅大王”秦锦钊覆灭背后的财富传奇

2015-09-04 16:33:39 来源:国际在线

评论

据香港明报报道,曾有“豪宅大王”之称的秦锦钊2011年卷入走私案,香港海关前晚拘捕秦等6人,控以走私及洗黑钱罪,案件昨提堂,毋须答辩,还押候讯。控方指秦等涉洗黑钱32亿元,将安排证人指证。

早前:2004年4月15日报道

目前在银行界私下流行的所谓“放水养鱼、水落石出、水涨船高”问题贷款理论的后果,在秦锦钊一案中显露无遗。

2004年4月8日下午2时半。香港高等法院7楼14号庭座无虚席,甚至在过道走廊也密密匝匝站满了旁听的人——沸沸扬扬近3年的香港建莱投资集团主席秦锦钊诈骗案备受关注。

已被羁押数日的秦锦钊出庭时神情憔悴,在法庭上更是数度落泪。但在辩护律师长达两个小时的辩护后,法官宣布本案押后至20日再行宣判。

此前的3月31日,香港高等法院已判定秦锦钊等四人诈骗罪名成立。

在秦锦钊的背后,是一个利用内地银行资金炒作香港房地产而成为“豪宅大王”的“财富传奇”。

疯狂炒楼

秦锦钊究竟何许人也?

在成为香港知名的“豪宅大王”之前,作为秦氏家族生意的一员,秦锦钊主要专注于内地的能源贸易。秦是一家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主席,身家数十亿,事业一度颇为成功。

1958年出生的秦锦钊,在内地念完高中之后,21岁时与表哥一起由广州南下深圳,泅水偷渡来港。

其时正值内地改革开放,经济向好,极需要堆土机、运输车等建筑用器械。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秦锦钊与友人在内地合资经营工程机械厂,赚取了第一桶金。随后几年,秦锦钊开始从日本把二手的士、货车等运到香港,在石岗改装后,再运回大陆售卖。

1983年,秦第一次以10多万元购入荃湾中心一个商业单位,自此开始涉足房地产买卖。

1994年,秦氏父子成立了通濠电子厂,1996年又兴建汉京酒店,收购广州黄埔铜管材厂,并通过建莱投资集团管理旗下不同业务。

其早年最赚钱的一单生意,是与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合作,改装原广州庙头码头为建翔码头,涉足航运事业。建翔码头注册资本为7000万元人民币,总投资额达5亿元,专营码头仓储、集装箱货运、装卸等。

此外,现在建莱投资集团旗下的广东建莱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亦高达2亿元;而建莱旗下的雅高控股公司1988年于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天然资源开发、码头仓储及航运物流等,在湖北、宁夏、山东等地均有投资。

秦锦钊在1998年以前的房地产投资一度很成功:1989年楼价大跌之下,购入大埔康乐园及其它物业多个单位,之后脱手,大有斩获;1994年,他更是进军新加坡房地产。

1996年是秦锦钊最风光的日子,他开始大手扫入半山豪宅单位。据一位地产经纪称,秦锦钊一度偏爱帝景园,秦曾经拥有超过60个帝景园单位,成为除发展商新鸿基以外的第二大业主。秦也使得帝景园楼价,一年间急升一倍至每平方尺两万元,而秦锦钊认为帝景园尺价可以升至三万元,于是继续横扫二十四个帝景园单位、二十六个阳明山庄单位及三个地利根德阁单位,另有八个晓峰阁单位及其它豪宅。

1997年,秦锦钊已购入近百个豪宅物业,涉资32亿港元,“豪宅大王”的称号如日中天。

据上述地产经纪回忆,秦氏“当年非常高调”,所购入的每个单位,不是驻区名厦,就是具卖点的一线豪宅。比如,山顶Altadena复式单位因位于昂贵地段犹为价值不菲。

香港市场中介中原地产和美联物业亦称,秦锦钊豪宅藏品甚是丰富,多是优质单位,其中更不乏极品。

但在金融风暴冲击之下,极品豪宅顿成烫手山芋,秦锦钊豪宅财富遭遇大幅蒸发。其间他在接受传媒访问时曾经承认,其投资损失超过20亿元。

秦多方补救。第一反应就是利用退订或者撕毁合约取消一些物业成交,但此举引发接连诉讼;1999年,他开始沽售持有的豪宅,部分豪宅出售价尚不到购入价一半。与此同时,他涉及多宗官司,包括于1999年被税局追款2300万元,2000年被债权人追债7.2亿元,直至与新华银行关系全面崩溃,被起诉追讨超过16亿元的欠款。

2002年7月,秦锦钊旗下的建莱资源被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颁令清盘,接管人安永会计师行其后分批放售约四十六个豪宅单位来清偿欠款。

新华银行

成就秦锦钊成为一代“豪宅大王”的,是原新华银行香港分行。

据查证,秦锦钊94个豪宅单位涉资32亿港元,其中70%由新华银行提供按揭,甚至二按、三按,或者跨境到新华银行深圳分行借贷。

据悉,秦锦钊自1985年起与新华银行荃湾青山道支行开始业务关系,并在90年代中期成为新华银行香港分行的大客户,而新华银行为建莱提供的信贷额逐步达到18亿元,占新华银行资本基础的四分之一。

在秦锦钊豪气入市、风光无限的背后,是原新华银行香港分行高层周伟财、侯沛谊、马健辉的“支持”。据称,秦锦钊与案中第三被告新华银行副总经理周伟财相识时,周还是放款部经理,后来升至副总经理,掌贷款审批大权。据悉,在1997年初,秦锦钊开始向新华银行深圳分行做按揭,而至1998年初,秦进一步将旗下27个早已按给新华银行的物业再做二按,甚至三按,当时楼价已开始大跌至四成,汇丰、东亚等香港其它银行也停止了二次按揭,但秦锦钊仍然获得新华银行的融资安排。尽管在彼时,新华信贷部也已经对建莱财政做出不利评级。

事情走到一个关键转折点,始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开始关注新华银行。金管局发现新华银行对建莱资源的借贷额达到该行资本基础的百分之二十五,触及银行业条例中所规定的银行放款予同一客户额度的上限。于是,金管局开始介入查核新华账目,迫使新华银行收紧对秦锦钊的信贷。

此时,新华银行本身的命运也正在发生改变。2001年10月,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包括新华银行香港分行在内的10家银行机构和若干专业公司合并归由香港中银集团管理和经营。

于是,秦锦钊的巨额不良贷款开始逐渐曝光。2000年底,新到任的新华高层向廉政公署举报揭发秦锦钊诈骗,2002年,中银香港申请对建莱资源清盘,至此,秦锦钊豪宅大王的神话被彻底打破。

■ 放水养鱼?

放水养鱼?

如果说秦锦钊运用银行资金炒楼,构成不良资产,其结局最多是秦锦钊申请破产,旗下资产拍卖抵债。但问题是,秦锦钊和新华银行高层在出现财政危机之后,为了应付金管局的监管,竟开始伪造交易,虚开信用证骗取贷款。

1998年底,迫于金管局审查的压力,新华银行成立监察小组,由周伟财联同侯沛谊、马健辉等人负责,与秦锦钊开会商讨还款事宜。

根据2000年新华高层黄金勇举报,新华银行其后替建莱开出25张信用证,讹称购买一批电解铜和铝锭,贷款额2.2亿,用以偿还逾期TR信用凭证。但在2000年初,黄金勇发现,这批信用证背后根本无货物交易存在,于是向廉署举报,揭发这宗诈骗案。

根据检控方陈辞,1998年底马健辉提出由秦锦钊名下3间公司———长颖有限公司、华贤实业有限公司及通豪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假文件制造虚假交易,向银行申请信用证,建莱便可利用信用贷款清还拖欠银行的旧债,以解燃眉之急,当时秦锦钊、第3被告周伟财及第4被告侯沛谊接纳了此方案。秦锦钊遂部署向银行申请信用证,负责管理建莱账目的第2被告曾小兰负责准备及签署申请信用证的相关文件,包括货物账单及提货单等。

值得关注的是,涉案期间,建莱的银行账户设于新华银行青山道分行,由于其信贷纪录不良,故建莱申请信用证时,贷款来自深圳分行,避免直接使用本地的信贷户口。控方指,涉案公司账目纪录并无显示上述信用证的商业交易,而部分信用证的受益公司,事后更将其所得贷款直接转回信用证申请人,或其它秦锦钊名下的公司,向深圳分行申请,由香港银行发放。

马健辉被两名银行职员问及有关信用证申请时,也直言不讳地承认是要拯救建莱集团脱离困境。自称以平常心面对审讯的秦锦钊更对记者解释,新华银行因向建莱提供过高授信额,遭金融管理局调查,为减低授信额,帮助合作十多年的银行渡过难关,他才牵涉信用证案。

秦锦钊辩护律师清洪指出,秦锦钊控制的建莱集团于1997、1998年将90个豪宅抵押给新华银行香港及深圳分行,另有4.6亿元定期存款,换取18亿元总受信额,秦锦钊曾经强烈投诉新华银行抵押物业估值的50%偏低,威胁取消户口,新华银行高层因而口头答应将受信额上调约3亿元。

清洪又指,金融管理局同时对新华银行向建莱提供的借贷表示关注,令新华银行陷于两难,新华银行高层决定由深圳分行向建莱发出信用证,借款用来清还建莱的香港欠款,并将此事通知秦,而秦只是照做而已,秦锦钊否认自己是诈骗案的主要策划人。

正是基于此种辩护,秦锦钊才能在4月8日成功争取到法官延期宣判。而秦锦钊亦声称银行此举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放水养鱼”,与自己无关。(刘晓希)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