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评正高或破解晋升难困局 专家:规范评价标准
2015-09-04 09:18:5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9月4日消息(记者王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用这样美好的辞藻来形容教师职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精神崇高的符号特征,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教师以更好的保障。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的职称制度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等,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近三十年来,首次对这项与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进行的全面改革。
这项改革能否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又会将产生什么影响?
“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30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有乡村教师向记者吐槽:“每年的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名额上来讲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这种现象,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的研究当中也被发现。
邬志辉:过去乡村教师要评职称,根据调研,跟城市教师比起来,小学要多花5、6年的时间,中学也要多花4年。他们的机会比较少,要花更多努力才能得到。
近日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职称的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邬志辉:这次改革特别强调了由过去的评聘分开,走向评聘结合。评聘结合就是你评上了就能得到工资。过去是评上了,你也不一定有这个工资,评上了我聘你你才有,不聘你你就没有。我觉得这对老师是最大的实惠。
“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高级,曾几何时,这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触到的金字塔尖。建立于1986年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规定,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如今,这种天花板被打破。此次出台的《意见》强调:“要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
江苏泰州中学党委副书记殷荣安:在我平时跟教师的接触过程中,有教师反映,一般中学教师大概在35到40岁之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拿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按照过去的职称评定办法,“中学高级教师”到顶以后,就没有新的追求了。现在设立了正高级职称,解决了过去没有新的追求目标,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问题,给教师的职业成长增添了新动力。
但邬志辉认为,增加了正高级职称的评定资格,是对中小学教师地位的认可。但是高级职称比例太少。目前有的地区高级、中级和初级教师的比例严格控制在1:3:6,上中级难,上高级更是凤毛麟角。
殷荣安:从2009年开始搞试点,试点当中大致有2%左右的比例,有机会去选择正高级。甚至有的上千名教师才有一个正高名额。
除了上面给指标,评职称的硬通货自然不可少。有教师说起这些就头疼:“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几乎“难于上青天”。对此,《意见》强调,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评价程序。
殷荣安:改变简单的靠学历、靠论文状况。凭教学业绩是比较好的。即使很多情况下,很多老师发表了一些论文,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甚至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程度都同步提高。
但也有专家表示,建立业内评价机制后,如何用一把规范的“尺子”来衡量教师职业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摸索。
原标题:中小学教师评正高或破解晋升难困局 专家:规范评价标准[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