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重庆大轰炸亲历者:中国人今天扬眉吐气了(图)

2015-09-03 04:32:56 来源:华龙网

评论

\

杨琨琳 受访者供图

 

现年84岁的杨琨琳婆婆是大轰炸的亲历者、见证者。近日,身在四川成都的她特地给商报来信,简述了他们一家在大轰炸时期的逃难故事。信中,杨婆婆说,在听到电视里拉响的防空警报时,她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重庆大轰炸时的情景。回忆过去,她希望“让下一代牢记历史,不是咀嚼苦难、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看到街上挂红灯笼

赶紧躲进防空洞

杨婆婆生于1931年农历三月,出生地在渝中区解放碑,现邹容路附近。她是家里的老八,上下共有十来个兄弟姊妹。在杨婆婆8岁时,日机的狂轰滥炸打破了每个家庭的宁静,他们家也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开始了逃难生活。

“我们家是职员家庭,父亲是邮电局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杨婆婆回忆,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他们一家十来口人只能选择步行逃难,而一些条件优越的会选择坐船等其他交通方式。

杨婆婆说,那时他们一家带着席子、铺盖卷和干粮,一起往城外逃。“敌军轰炸机一天来数次,防不胜防,投的都是燃烧弹,重庆到处一片火海。”杨婆婆说,一路上,红灯笼和警报声是他们最不想看到和听到的,“这代表敌机来轰炸了”。

她回忆,当时街上或十字路口挂一个红灯笼是空袭警报,两个红灯笼是紧急警报,同时还会拉响防空警报,大家一看到红灯笼或听到警报声,就赶紧往防空洞里躲,“飞机来了,都可以数清多少架,因为飞得太低了,黑压压一片”。直到街上挂出绿灯笼,或者警报声停了,大家又出来继续逃难。

  一家逃到郊区

幸遇好心夫妻收留

虽然事情已过去70多年,但杨婆婆现在仍记得当时的逃难路线,走上清寺,经牛角沱,再往李子坝、化龙桥、小龙坎方向走,到童家桥后又往更远处走。“我们徒步逃难到乡间,连走带跑,一天数十里,脚打了血泡,累、病、饿交加。”杨婆婆在信中写到,敌机轰炸后,成百上千的同胞瞬间遭到惨死,路上到处可见断裂的身躯……

杨婆婆回忆,逃难期间,吃的少,他们家也有两三天没吃到饭的情况,“我的两个婴儿妹妹一个因病去世,一个被饿死了。”

杨婆婆说,后来他们逃到郊区的一个农家,求对方老两口收留,老两口非常热心,特地给他们腾了两间屋住。因为对方的好心帮助,他们一家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杨婆婆说,他父亲后来联系单位,工作调动转到了泸州,举家逃到泸州,这才逐渐安定下来。

“小小年纪的我也懂得爱国,知道没有国就没有家。”杨婆婆说,她在泸州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泸州组织大型募捐活动,她和小伙伴上台跳了抗日救亡舞,“当时,我说我抗日了。”如今,抗战胜利已70周年,八旬高龄的杨婆婆也想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告慰先烈的亡灵,“中国人今天做到了扬眉吐气!”

原标题:大轰炸亲历者:中国人今天扬眉吐气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