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的抗战故事:战火中的青春
2015-09-02 22:04:4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西安9月2日消息(记者雷恺通讯员赵小苗)西安交大现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32人。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老同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他们其中的两位,一起回忆那段悲壮的历史,那些感人的抗战故事。
李岩:在光明话剧团的岁月
李岩,女,1921年12月30日生(农历),河南开封人。1935年12月在开封曾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7年底入党。抗战时期在延安女大学习,后任延长县县妇联副主任,延安第二保小教导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西安二中校长,陕西师院、科技大学、工业大学、西安交大党委办主任,西安交大纪检副书记。1983年6月离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北平、天津、保定相继沦陷,河南危在旦夕,当时正在河南开封北仓女中上高中的李岩再也坐不住了。她跟随许多爱国同学参加到抗日宣传的队伍中。1937年12月,16岁的李岩,积极要求进步,经高一级的同学介绍加入了党组织,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明剧团”,在豫东各地宣传抗日。当时剧团有男女团员19人,李岩年龄最小,大家都叫她“小尾巴”。
抗战初期,在广大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李岩记得剧团在开赴豫东时,没有一分钱经费。购置一些最简陋的布景、道具、化装品的费用,都是大家捧着募捐册,求亲告友“施舍”的;就连伙食钱也是由最初参加者每人预交五块钱凑的。李岩跟随剧团踏遍豫东、豫南大部分城镇农村,不怕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凭的就是两只磨不穿的脚底板和对日本侵略者刻骨仇恨所迸发的坚强意志。
当时,剧团的人少,任务重,经费困难,一切都很简陋。演职人员没有严格分工,每人都身兼数职,领导和编导也参加演戏、搭台子。演员除了演出任务,还要参加教唱抗战歌曲、编壁报、画宣传画、写标语、家庭访问、组织座谈以及开展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总之,只要工作需要,什么事都干,而且干得很起劲。他们的剧团,演唱过不少像《游击队歌》、《五月的鲜花》、《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演出了不下二十多出抗日救亡题材的戏。如《九一八以来》、《张家店》、《顺民》、《放下你的鞭子》等,也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如《周年祭》、《不能走哪条路》、《敢死队》、《林中口哨》等。她们的演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也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的抗战斗志。
1939年4月下旬李岩与光明话剧团的两位同志经确山竹沟新四军驻地党组织批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李岩记得在延安的第一场演出好像在鲁艺礼堂。这是李岩第一次化装上台唱京戏《四郎探母》,心里非常紧张。该出场时了,她心跳得咚咚响,害怕而不敢出,不知是谁在后面推了一把,把她推出去了。到了台上一看黑压压一片,但看不清人。一开始唱时,声音都有些发抖,待坐下表演与四郎唱坐宫一段时,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演出结束后,观众评价还不错,以后又在中央党校大礼堂等场所演出。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中央领导要剧团去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清唱《四郎探母》全本。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们既兴奋又害怕,要给中央领导唱戏,特别是要给毛主席演戏,这是一个多么光荣的任务,但又害怕唱不好。给毛主席唱戏,一定要比平时更好些。他们自然更要加紧练习。演出安排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们早早就来到了中央大礼堂。拉胡琴的同志一再与他们对音,大家都精神振奋等待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到来。幸福的一刻终于到了,他们凝神细看,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了。毛主席坐在最前排,还转过去面对观众一再挥手致意,然后才坐下。在延安除演过《四郎探母》外,李岩还出演过《红鬃烈马》、《花木兰》、《窦娥冤》等,这几出戏都是在八路军大礼堂演出的。
总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延安已蔚然成风。它浇灌着延安的青年一代,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茁壮地成长着,成为抗日战争以及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70多年以后的今天,李岩回忆起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生活,仍有无穷眷恋。
原标题:西安交大的抗战故事:战火中的青春[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7-23)201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安交大分营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