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当“猪倌” 年销售额近4000万(图)
2015-09-02 17:30:45 来源:华声在线
亮在查看猪场饲料记录
小伙回乡当"猪倌"建科技生态园 年销售额近4000万
株洲日报9月1日讯(记者 刘芳)“我生肖属猪,回乡后,又干起与猪有关的事业,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大学生谢亮笑言,自己喜欢猪,也感谢猪。
2006年,大学毕业的谢亮,经过一年的平淡工作后,回炎陵县霞阳镇中团村创业,成立了炎陵县鑫发科技生态园,开始养猪。目前,生态园年出栏生猪达2万多头,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因创业,他还获得株洲市“吴运铎创业奖”。
别人跟风杀猪,他却看到了“抄底”的好机会
一天,谢亮和朋友在喝茶时,听人议论当时很多养猪专业户因行情不好,开始大批宰杀母猪。“现在大家都把猪杀了,那之后的猪会更值钱。”谢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他“抄底”的好机会。
2007年,谢亮从亲朋那借了40万元,又将房屋抵押贷款60万元,凑齐了100万元开始养猪。他说:“大学毕业生回乡养猪,在有些人看来没出息,可我觉得养猪一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创业初期,白天,谢亮与员工一起清理猪舍、喂猪食,观察猪的生长状态,向有经验的饲养员和技术员请教;晚上,谢亮一个人待在养猪场的临时宿舍,看养猪方面的资料、书籍,结合白天的实际操作总结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一年后,他的养殖场存栏200多头母猪,标准化猪舍和附属用房共12栋,盈利近百万元。
接连两次受打击
2008年初,刚起步不久的猪场,便遭遇了冰冻灾害,停电,断料,猪仔冻死……状况不断。
谢亮回忆,当时封了路,停了电,手机都没电关了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但是,猪场有两千多头嗷嗷待哺的猪,谢亮不得不减少喂猪的饲料。“一头猪每天要5斤饲料,特殊情况下,每头猪只喂2斤。”谢亮还带着员工拾柴生火,连夜冒雪开着装有防滑链的车到附近,把鸡饲料、鸭饲料都收集起来,拌着猪饲料一起喂。
苦苦撑了十几天后,猪场熬过了这场自然灾害。可是,猪场又出了问题。
“头天看到猪好好的,活泼乱跳,但隔天早上猪就死了。”谢亮很疑惑,自己养的猪都很健康,怎么会毫无征兆的接二连三死亡呢。“死一头猪就等于丢了千多元钱。”谢亮却束手无策,急得彻夜失眠。
谢亮向周边同行打听后,才发现其他猪舍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出现的“蓝耳病”。
通过网络,谢亮与长沙及广东、山东等地的养猪专家交流后,给猪打疫苗、做保健。虽然损失重大,但总算保住了猪场。
“三心二意”的谢亮,让养猪场变成“大花园”
接连两场灾难,让当地生猪数量骤减,直接导致猪肉价格猛增,当时一头猪的利润可达一千元。扛过两场灾难的谢亮,在这一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时,谢亮也开始反思,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在养殖行业中是坚持不下去的。他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大规模养殖场,回母校请教老师,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标准化猪场建设方案,完善了猪场疫病防控措施,加快了猪场硬件的改造。
2009年,谢亮还建了鱼塘、果园。“以前没有鱼塘的时候,猪粪直接往外排,影响环境。”大学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谢亮,看着猪场里成堆的猪粪无用之处,觉得十分可惜,便投资100多万元建了两个猪粪沼气池,每天产生的沼气提供给猪场使用。
在猪舍里,谢亮为小猪猪舍装了地暖,在大猪猪舍里装了冷风机。“冬天小猪怕冷,建地暖后,利用沼气,给小猪保暖,提高成活率。”谢亮介绍,大猪夏天怕热,传统养殖户一般使用冲水来降温,但是会使猪舍潮湿,产生细菌,使用冷风机不仅降温效果好,而且干净卫生。
“做事要一心一意,但是我却‘三心二意’,因为只有做生态循环养殖,才能让生态园变成大花园,也越走越健康。”谢亮认为,花园式养殖场,能改变周边环境,并逐步形成集生猪良种种猪繁殖、鱼类及水产品养殖、珍贵苗木花卉种植、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循环经济。
筹备将养殖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2012年,谢亮新建了一个200亩的新猪场——鑫玉农业生态园。
吸取了以前的经验,谢亮在新猪场,使用全新的标准化猪舍,全自动的投料系统,实现全程电子监控。他认为,与传统养殖方法不一样,首先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杜绝任何污染。
“客户来看猪,不要进猪舍。而是先进消毒室,进行简单消毒后,到观察室看猪。”谢亮说,养猪,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疫”。
在生态园内,谢亮还将猪舍划分为配种室、怀孕室、产房、保育室、育成室五个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样既卫生,又能实现规范化管理。”谢亮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目前,正在筹备将养殖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原标题:大学生回乡当“猪倌” 年销售额近4000万(图)[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