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回响]地道战形成抗日“地下长城”
2015-09-01 19:19:4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对抗一个先进工业国的战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以非常简陋的武器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军,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斗争形式,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全面抗战开始时,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主要是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后来也进入平坦的河北等地的平原地区建立了广大根据地。然而在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平原上没有任何屏障,交通便利,鬼子的汽车、摩托车和骑兵能够迅速机动攻击,抗日军民在开展游击战如何既保存自己,又有效地消灭敌人便成为一个大难题。
日本的北支那方面司令官冈村宁次上任后,为彻底摧毁冀中八路军主力,把冀中根据地变为“治安区”,在1942年5月亲自指挥5万日军配属5万伪军,对冀中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残酷的“五一”大扫荡。5月间正是平原地带青纱帐(当时对易于隐蔽的庄稼地的称谓)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日军就以大量汽车快速机动“拉大网”,捕捉八路军部队。经过残酷的激战,八路军冀中部队减员将近一半,。日军“扫荡”结束后,还留下大批兵力分散驻守,到处修据点,当地出现了“出门见炮楼”,白天很难活动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地道战的发明和推广,解决了平原地区游击战的阵地依托问题。地道最早起源于老百姓挖的藏身洞,人们称之为“蛤蟆蹲”。不过它一旦被敌人发现,藏身的群众就无法逃脱,于是老百姓把一个洞口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经过1940年至1941年的斗争,抗日武装继续对这种地道加以改进,把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冀中区党委把这个发明创造加以总结推广,于1942年1月发出文件,明确要求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到1943年,冀中抗日军民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建成了绵延伸展1.25万公里的地道,长度超过万里长城,形成一座真正的“地下长城”。
地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但又非常科学,里面贮藏有水、干粮、被褥和灯火,甚至还有厕所,可以长期生活。地道口还有土堆和木板,敌人如果放水或施放毒气,可以迅速地把地道口堵住。地道可以通往野外,也可以通往村内的一些制高点,而且通常都设有射击孔、瞭望孔,形成了能藏、能打、能防毒、能防水、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战斗地道体系。
地道战使日军无可奈何,有一个村子仅靠着32个民兵和17支步枪,依托地道和敌人上千人兵力作战13个小时,以牺牲1人的代价毙敌70多人,最后敌人不得不撤退。
地道这样的工程修筑,全靠动员人民家家户户参加,人人动手,可谓人民战争的典范。当时称,只有人民才能修筑这样的工事,也只有人民才能使用这样的工事。有了这样的工事和群众性的游击战,八路军随后就能收复冀中,日军的进犯再也无计可施。
原标题:[胜利回响]地道战形成抗日“地下长城”[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5)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感受冉庄人民的抗日斗争业绩
- (2015-05-25)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感受冉庄人民的抗日斗争业绩
- (2015-05-26)跟着老电影游保定 重温地道战记忆(组图)
- (2015-06-29)冉庄地道战:民兵用树造大炮端掉鬼子炮楼
- (2015-07-05)学生唱《地道战》舞台坍塌 网友:情景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