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贵州边陲重镇镇远和平村里的“和平”记忆

2015-09-01 18:2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中新社镇远9月1日电 题:贵州边陲重镇镇远和平村里的“和平”记忆

中新社记者 张伟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中国无数抗战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更加珍爱和平。”从江西省南昌市带着家人一起来到贵州镇远参观“和平村”旧址的游客龚爷爷铿锵有力地说,这也是他们一家人第一次到镇远旅游。

镇远位居西南边陲,自古为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素有“滇黔锁钥”之称。而“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和平村”设立的9年当中,其中在边陲重镇镇远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前后共收容日军俘虏600余人。

88岁的何璇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她年轻时常进出收容所。精神矍铄的何璇说:“我有个比我大5岁的姐姐叫何瑶,是镇远师范的一名学生,能歌善舞,是学校歌咏队的成员,经常到‘和平村’里做宣传。于是我就常常跟着去看演出,对里面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何璇的记忆中,当年的日俘也会唱这支歌。她回忆称,在她十五六岁时在放学的路上,曾经多次在街上见过这些战俘,“不过都是集体的出行,与当地的老百姓没有任何交流,除了周五。”每周五,和平村内的战俘们会拿着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到外围展览厅展出售卖,盈利所得全部归战俘所有。他们制作的工艺品大部分是雕塑,还有扇子等等。“他们还会做小提琴,因为价格便宜,师范学校的学生们争相购买。”

“战俘们的一日三餐是定时吃的,生活很好。在‘和平村’后院有一块空地,战俘们可以在那里打棒球。”何璇老人回忆。

“和平村”正中央有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偶尔会组织当地的学生在礼堂内与战俘联欢。何璇说:“战俘们也表演节目,我不知道他们演的什么内容。但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台上表演一出戏名叫《放下你的鞭子》的戏时,身边的女俘感动得还流下了眼泪。”

“我姐姐说她曾经到过一位女俘的寝室,十分干净整洁。在交流中得知女俘有一个女儿,在战争中已经失散了,很想找到自己的女儿。”这是何璇的姐姐何瑶告诉她的关于“取毛衣”的故事。当时,收容所里有女战俘,她们常帮镇远百姓织毛衣赚取手工费。而何瑶就经常帮人去取毛衣,这样就和女战俘们有了接触,和她们交流关于战争的危害话题,也从心里感化了战俘。

这段故事一直深深刻在何璇脑海里,陪伴着这段回忆的还有一幅日俘所画的水彩画。那是一名战俘送给她姐姐的画作,内容是一个碉堡及一棵古树,仿佛是某次战斗前的情景。在镇远和平村旧址建立之初,何瑶就把这幅画捐赠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何璇说,“和平村”里的管理人员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还为他们安排文娱活动,使他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让他们成为反战同盟成员。后来他们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战争结束之后,反战同盟成员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和中日友好工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原反战同盟会员于1982年、1985年、1987年先后回访镇远和平村,称这里是他们的“再生之地”和“第二故乡”。

镇远“和平村”旧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2006年,镇远“和平村”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财政部、文化部、文物局批准镇远“和平村”旧址为全国免费开放参观单位,2010年3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镇远“和平村”旧址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和平村”旧址日接待游客量达500余人次。游客来自海内外各地,以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的游客居多。(完)

原标题:贵州边陲重镇镇远和平村里的“和平”记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