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国家强大自信才能避免落后挨打

2015-09-01 11:56:1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年代,世界所奉行的仍是丛林法则,日本强而中国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成因。中国共产党记取了深刻的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终于发展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完整工业体系。

持续整整八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抗强、由弱转强和以弱胜强的伟大经典战争。这场残酷漫长的殊死决斗,充分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的伟大智慧和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坚韧、奉献精神,其间发生的无数故事和人物,可歌可泣,可钦可叹。

从结果来说,抗日战争无疑是一幕正剧,然而其过程中的悲壮绝伦、惊险跌宕,却也引人注目,催人深思。战争初期的节节沦陷,道尽一个老大古国的多少风雨苍黄!南京大屠杀的绝世耻辱,直到今天仍在折磨着国人的灵魂!日本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侵略对象?中国抗击侵略为何如此艰苦卓绝?时至今日,日本为何还在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并非颠扑不破、置于万世而不惑,但在一个缺乏基本的国际秩序保障人类和平的时代,这句话却道破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年代,世界所奉行的仍是丛林法则,强者欺负弱者仍是普遍现象。日本强而中国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成因,中国受尽欺侮的教训,至少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一个是,国家战略能力严重缺失。在日本发动侵华时,中国刚刚经历所谓“黄金十年”,上海因其繁荣而被称作为“小巴黎”,但整个国家却造不出一架飞机、一艘舰艇、一门大炮。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力量来实现,18世纪后期以来,整个世界进入“战争工业化”阶段后,到20世纪上半叶,战争力量的对比,一直是国家间工业化水平的对比,而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又主要体现在重工业即钢铁生产能力上。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钢铁产量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国土上横行无忌,如入无人之境,也就完全不难想象。

中国在国家战略能力上的疲弱,既肇因于晚清以来陷于内忧外困无力推进工业化的客观情势,又是在主观选择上做出了不恰当的国家决策的结果。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曾经有过两次现代化经历,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另一次是1927年至1937年的民国“黄金十年”,但两次都被日本的侵略所打断,也被日本军队的战争能力所“检验”。两次现代化的失败,都与当时片面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而没有着力培育以重工业为主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关。没有发展主动权就没有国家的长远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这种经历中记取了深刻的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终于发展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完整工业体系。

同样值得重视的另一个因素,是精英群体的精神状态没有跟上国家的现代化需求。抗日战争期间,以西南联合大学一些教授为主体组成的“战国策”派,对国家危亡有切肤之痛,他们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中国被日本侵略,曾经对中国士人群体的精神不振有过深刻反省。在他们看来,重宦术而非技术、重书本而非实践、重道德而非厉害,是中国士人群体的普遍缺陷,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多只能守成,而无应付变局的能力。官僚化、文人化的士人群体,不仅没有血性,缺乏尚武精神,在该担当时不敢担当,而且习惯于以道德论世,对经世致用一窍不通,对如何解决国家难题没有办法,这使他们在该担当时不能担当。

危机出烈士。“战国策”派对中国传统及士大夫群体的批判,今天看来有些过激,未必全然合乎历史事实,但总体来说又是有针对性,因此又是有建设意义的。事实上,在此之前,清末和民初之际影响巨大、集思想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梁启超,也曾因为目睹国家积弱,而大声疾呼要转变传统惯性,废除虚言,以实干兴邦。

原标题:国家强大自信才能避免落后挨打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