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民众追忆赵一曼:她是一名伟大的母亲
2015-09-01 11:16: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宾9月1日电 题:故乡民众追忆赵一曼:她是一名伟大的母亲
作者 徐杨祎 尹忠伟
“红枪飒飒杀倭寇,白马萧萧驱豺狼。铮铮巾帼英雄骨,熏得青史阵阵香。”
在四川宜宾,赵一曼的故乡,“红枪白马女政委”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到处都流传着这位抗日女英雄的传奇故事。
城西的翠屏山气势磅礴,郁郁葱葱的山林间至今保留着一座“赵一曼纪念馆”。正门上方是朱德题写的馆名,门前竖立着一尊赵一曼的汉白玉塑像。她身作戎装,站如青松,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
“这里原本是一间明代书院,因其与赵一曼的书卷气质相近,于1960年改建为‘赵一曼纪念馆’。”该馆讲解员杨帆介绍,目前纪念馆升级改造工作已进入尾声,将以崭新的面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和赵一曼诞辰110周年。
1905年,原名李坤泰的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的白杨嘴村。少年时,在姐夫的影响下接触革命新思想。1926年,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同年,考进武汉黄埔军校,后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并于次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
“赵一曼在学生时期积极组织、参加革命运动。她曾带领着学生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后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杨帆说,丰富的求学经历和抗争精神为赵一曼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赵一曼回到国内从事地下工作,随后她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宁儿”。“因为工作,赵一曼只能把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家。从此,她再也没听过孩子喊过她一声‘妈妈’。”杨帆说,直到1935年被俘,这位年轻的母亲再也未见到“宁儿”。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上世纪30年代起,赵一曼前往东北开展抗日活动,并赢得了“红枪白马女政委”的美誉。
1935年11月,赵一曼因伤被俘,面对日本人的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有关东北抗联的信息。
“当时,残忍的日本兵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她投降招供。”宜宾市翠屏区党史办副主任梁建介绍,赵一曼始终宁死不屈,还严声痛斥日军的侵略行为。
梁建说,为获得口供,日军将遍体鳞伤的赵一曼送去医院治疗。期间,她曾争取了两名中国籍看护的信任,协助其成功出逃。但不幸再度被俘,后于珠河被杀害,时年仅31岁。“从小就听说了赵一曼的故事,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她。”
如今,在父老乡亲的心中,“赵一曼”这三个字早已成为了“民族英雄”的代名词以及这座城市的骄傲。
赵一曼石像雕塑、一曼文化长廊、一曼楼……在宜宾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有关“校友”赵一曼的元素几乎随处可见。这所中学的前身,就是赵一曼曾就读的宜宾女子中学。
“每年清明节,全校师生都会前往‘赵一曼纪念馆’,祭奠咱们逝去的校友。”该校德育主任张倩说,现在赵一曼已经成了这所学校学生们的“精神偶像”。
张倩说,作为一个普通的宜宾人,赵一曼的故事几乎是从小听到大。“但是,当我成为一名母亲后才体会到,妈妈对于孩子的不舍是与生俱来的。她要与自己的骨肉分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言及此,张倩眼里闪烁起了泪花。
“小时候总觉得赵一曼是高高在上的英雄,现在渐渐感觉到她不仅是传奇的抗日传奇,也是大仁大义的母亲,更是有血有肉的宜宾女儿。”张倩说。(完)
原标题:故乡民众追忆赵一曼:她是一名伟大的母亲[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