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西藏借力“技术+”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

2015-09-01 02:12:05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拉萨8月31日电(记者王健 黄燕 黎华玲)三年前,以种青稞为生的次仁平措首次尝试在温室大棚种菜,结果一无所获。

49岁的他家住西藏堆龙德庆县羊达乡,距首府拉萨17公里。为响应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建设成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羊达乡于次年建成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有200栋温室。

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次仁平措申请了4个温室大棚尝试种西红柿和莴笋。然而,像许多村民一样,没有种菜经验的他对翻土、菜苗、施肥、采摘等技术并不了解。

“以前种青稞时,我们耕地后直接把种子、肥料撒到地里就行了。承包大棚后我还是照着原来的样子做,结果什么都没长出来。”他说。

当地政府了解到村民的难处,组织村民看农业技术教学片,还聘请农业技术员免费指导。很快,平措次仁尝到了丰收的果实。

“技术上去了,收成自然好了。”平措次仁说,他种的莴笋、辣椒、大白菜、黄瓜等蔬菜都很成功,而且不愁销路,“乡政府帮我们把蔬菜卖到拉萨的批发市场”。

现在,次仁平措的温室大棚年利润超过3万元,而以前和妻子种着5亩青稞,一年忙到头,年收入不过2500元。有时过藏历新年,他们连置办年货的余钱都没有。

目前,羊达乡的产业园区已建成360栋日光温室,占地865亩,安排了180户农户就业。

在拉萨西南30公里的曲水县才纳村,占地500亩的净土产业示范园区里种植着雪桃、郁金香、玛咖、有机烟叶、雪菊、藏红花等20个品种的特色作物。

产业园经济管理部主任尼玛次仁说,这里的农民传统种植青稞,产业园区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引进,种植有发展前景的作物。

“玛咖亩产300到500斤,一斤40到45元。去年我们种植的玛咖有1000亩,”他说,产业园一期规模500亩,二期1000亩,三期规划建成5000亩。

家住附近的旺姆从2012年园区建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种植玫瑰和除草。她丈夫在拉萨打工,儿子正上幼儿园。

旺姆曾在拉萨打零工,做过建筑工人和超市收银员,每天能赚100元左右,但离家远,照顾不了家人。

“现在我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后,开农用三轮车不到10分钟就到家了。”她说。旺姆现在每天的工资是100元,另外家里有一部分土地流转给了产业园,每亩每年能拿到1400元的租金。

才纳乡党委书记达娃介绍,园区农忙时每天有两三百人工作。过去农民种青稞,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除去每亩1400元的流转费,他们每天还能拿到100元的工资。

二期产业园开发了育苗中心,为农民免费提供新品种农作物种苗。

西藏耕地面积349.6万亩,人均不到2亩。近年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一直重视并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逐年加大投资力度。

截至去年底,西藏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累计整合投入资金32.58亿元,农牧部门已累计扶持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农牧业生产专合组织2729家。

西藏的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挑战,比如怎样让特色农牧产品走出高原。

位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山南地区加查县素有“核桃之乡”的美誉,但交通不便,从山南中心泽当县到加查的70公里盘山路,汽车要走4个小时。

主产核桃油的雅江实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索朗欧珠说,目前产品主要在山南地区销售,在市场推广和运输上仍面临困难。

他说,核桃油生产成本高,很多当地人还没认识到它的营养价值,难以接受高价格。另外,西藏到内地运输成本高,又会进一步抬高产品价格。

“下一步,公司将引进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探索网络平台的销售,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他说。

原标题:西藏借力“技术+”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