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津惜字纸
2015-08-31 08:57:46 来源:新华网
由国庆
老天津文风蔚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尤其是读书人,出于对孔子、对文昌的尊崇,是不敢随意糟蹋字纸的。敬惜字纸,敬重文化,美德也。
文字的形成是社会发展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谈及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很早就有《夫子论敬惜字纸之功》传世,其中称:“溯为上古,世无文字,文明未肇,人皆穴居。文字者乃古圣仓颉夫子奉黄帝之命,而广集禽鸟兽类之足迹与龟文等,苦心孤诣,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万世免结绳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记事今观书典而可悉知,河山远隔之遥,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
敬惜字纸的风俗在宋朝已经出现,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深深影响着士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加之民间俗信等因素,敬惜字纸之风更盛于从前,广泛流播到祭仓颉、拜孔子、祈文昌等民众礼俗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是各种相关劝善书(惜字律)的出现,如《文昌帝君功过格》《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等重要篇目。《文昌帝君功过格》中云:“作字端楷,不以字书放湿处霉烂,不轻笔乱写,不涂抹好书,不用字纸糊窗壁、包物、抹桌、拭秽及做纸捻,不扯碎扔弃践踏字纸……”进而又不厌其烦地劝说,人要努力著述、编辑、刊印圣贤经典与优秀书籍传世,同时要尊重保护好书,敬惜字纸,要销毁不良书籍等,可谓事无巨细。在《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里还阐明了敬惜字纸、尊重善书与士子科举功名之间的关系。
昔年,逢农历三月初三天津民间有敬惜字纸的公善活动。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较早见于清同治九年《续天津县志》中:“初三日,文士祀文昌帝君于城西庙中,凡贫民之拾补缀者皆集,以其所检字纸送入庙中。”清代天津名士樊彬(文卿)在《津门小令》中又记:“津门好,风俗美还淳。会起恤嫠怜节妇(恤嫠会照顾贫寒孤寡妇女),社开惜字聚文人,河岸路灯新。”
津城民间自发组织有惜字社、敬字会、文昌会等“惜字”社团,比如知名的广文社、崇文社、兴文社、郁文社、拾遗社等。平常,他们雇人携带着标有“敬惜字纸”“珍惜文字”字样的容器(如竹笼等)走街串巷收集收买废旧字纸、书籍。有的惜字社还会分地段为小商店送去篓子,方便他们日常存储废旧字纸。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传说这一天是王母娘娘圣诞日,蟠桃会在瑶池隆重举办,所以此日也成为重要的道教与民俗节日。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许多津沽文人学子身穿盛装,齐聚老城西北角文昌宫、东门里文庙、杨柳青文昌阁等场所,虔心拜过文昌后,惜字社将所收存的字纸集中放入文昌庙里的“惜字塔”内焚化。产生的灰烬要一并收好,学子们抬着装满纸灰的箱子,在礼乐伴奏下结队沿街而行,最后将灰烬撒入附近的河水中,俗称“送字灰”或“送字纸”,以示对文化的敬重。再有,东门外娘娘宫早年曾供奉文昌,所以也有人到宫中焚字纸。另有甚者也倍加珍惜碎瓦碎瓷上的字迹,比如清人董为仁就常自带斧凿处理瓦瓷,然后投进河里。
《续天津县志》中又载:西北角文昌宫在“是日酬以酒食,坐诸两廊,优待之”,鼓励惜字纸者的美德。类似的活动还出现在六月初六,当日是文昌宫附近稽古寺的曝经会日(晒藏书防虫蛀),人来人往很热闹,文昌宫学人也抓住时机尽量多收集废字纸等。旧传,在这样的日子里不乏拾毛褴(捡废品)的穷苦人也赶来凑趣,送上字纸换得些许美餐,像过节一样高兴。
原标题:旧津惜字纸[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