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上海闵行:“广场舞”怎样才能不扰民?

2015-08-28 23:17:23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上海8月28日新媒体专电(黄安琪 王钰)“广场舞”常被贴上“噪音扰民”“占用公共空间”“跳舞大妈强势”等标签,周边居民和跳舞团队的冲突也屡见报端。然而在上海市闵行区,分贝仪、可定时熄灭的灯光座台、限高音的便携式户外拉杆电瓶音响等设备帮助广场舞渐渐不再“扰民”。

“我们是个老小区,没有预留的活动空地,傍晚不少阿姨在小区路灯下聚集跳舞,曾引发周边居民不满。”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高二居委会的夏春霞说,“有一位居民甚至往跳舞者身上扔垃圾来表示抗议。后来,区政府在小区周边的广场上装了照明灯,引导大家去那里,矛盾就少了。”

为了化解“广场舞”难题,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多年来从“硬件”和“软件”着手,试图探寻破解之道。2013年以来,闵行区以政府实事项目的形式推进100个市民广场文化设施改造项目。根据各广场面积、地理位置、现有设施设备条件及群团活动情况等因素,配置灯光座台、便携式户外拉杆电瓶音响等文化设施。同时,广场周围的不少居民还领到了分贝仪,来测试广场舞的音量。

“广场照明采取太阳能灯,一方面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太阳能灯可进行光亮时间控制,定时熄灯,规范广场夜间活动时间;各广场配置的便携式户外拉杆电瓶音响是向生产厂家直接定制,便携带、可充电、限高音,以此消除乱拉电线的隐患,且避免噪音扰民。”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

此举受到周边群众的好评。闵行区航华健身操团队的领队刘明誉回忆说:“以前广场上没有灯,晚上看不清。为了锻炼,大家把竹竿插在车后座上,再在杆子上绑上灯泡,插上蓄电池,靠着微弱的光跳舞。有关部门安装照明灯,方便了群众,消除了安全隐患。”

同时,闵行区还成立了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由协会自治,政府监督。“以前我们跳舞经常遭到投诉,引来110协调解决和周边居民的矛盾,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刘明誉说,“如今不仅硬件设施改善了,而且有了我们自己的协会,队伍自我约束能力和规范性也强了。”

协会成员由文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相关居委及物业工作人员、广场文体团队代表、热心居民、志愿者等组成,并在区、镇、广场三级设立相应管理机构。

协会每年开展优秀广场文艺团队的考核评选工作。若有接到市民投诉某广场舞团队跳舞时间过长、音量过大等问题,该团队将会被扣分。而对于优秀团队,除了每年给予资金扶持奖励之外,区级文化单位还会送上“文化大餐”,包括艺术培训、健身指导、文化活动观摩等。

“现在大家都在努力成为优秀团队,在健身的同时还能收获荣誉,大妈们更有动力了。” 刘明誉说。

原标题:上海闵行:“广场舞”怎样才能不扰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