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一颗钮扣卖三十年 温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再出发”

2015-08-28 20: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一颗钮扣卖三十年温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再出发”

图为中国桥头钮扣城 何蒋勇 摄

\

图为桥头钮扣城陈列厅 何蒋勇 摄

\

图为桥头钮扣城内商铺 何蒋勇 摄

中新网温州8月28日电 (汪恩民 何蒋勇 李佳赟 徐心星)从小小的钮扣中发现商机,然后将“钮扣经济”的链条从沿河板桥延伸至山坳外……这是《温州一家人》中男主人公周万顺老婆银花的创业致富之路,而银花的这一原型其实来自于浙江温州桥头镇无数钮扣商人的真实故事。

永嘉县桥头镇,在这个三面环山的文化荒芜边地,却从1978年那一个散发出灼灼希望的时间刻度开始,便缔造出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的多个传奇。

从麻袋上背出的“钮扣之都”,到静待转型的“传统面孔”,桥头钮扣市场的变迁,其实也是“温州模式”的缩影。在经济新常态下,曾被称为“改革模范生”的温州,正同以桥头钮扣市场为代表的大小传统专业市场一起,打破转型藩篱,长成改革语境下最为坚韧的生长姿态。

“小钮扣”带动“大市场”

山坳中冒出市场萌芽

桥头钮扣市场“元老级”的创业者王碎奶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成千上万的“淘金者”都涌向这座浙南偏僻的小镇,采购当地村民从全国各地采撷而来的钮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而若将时间轴再往前拨动,弹丸之地的桥头却由于资源匮乏,交通阻塞,切断了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让许多桥头人无奈背井离乡,以弹棉为生。

但凋敝零落处总是孕育着新生,改革开放的浪潮已在悄然酝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挑担走四方”的桥头弹棉郎,偶然发现百货商店中堆积着大量滞销钮扣,他们将钮扣打包回桥头沿街贩卖,却在顷刻间被抢购一空。

敏锐地嗅到市场的气息,王碎奶成为最早一批坐在石板桥上贩卖钮扣的农民。

虽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个私经济仍会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王碎奶回忆道,当她远远瞅见公社干部过桥时,会不自觉将脸扭转过去。当时三十出头的王碎奶还不知道,这已是最初的市场经济雏形。

战战兢兢吆喝的桥头人,还是吸引到了熙熙攘攘的“淘金者”。临近县市的客商和百货公司人员都提着大包大包的手提袋,到桥头镇的石板桥上寻觅生意。

“当时做钮扣生意一个星期就赚80元,而我老公是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也才24元。”王碎奶告诉记者,活络的桥头人开始呼朋引伴地做起了钮扣生意,几年后,桥头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上千个钮扣摊位,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后来,壮大的钮扣大军迅速占领了桥头小学的操场,村民们在操场上搭篷摆摊。1984年,永嘉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地处市场中心的桥头镇中心小学校舍和操场改建为小商品市场。1986年,为满足持续喷薄的市场,桥头钮扣交易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了以“小钮扣”带动“大市场”的历程。

浙南山坳里“冒”出的市场的萌芽越长越壮,甚至连金发碧眼的外国客商也游走在桥头钮扣市场中。循着改革开放“放”出的路径,温州市首批十大专业小商品市场迅速崛起,桥头钮扣市场作为温州民营经济神奇生长的重要符号,以“东方第一钮扣市场”的横空出世释放出改革发展的“中国信号”。

遭遇发展十字路口

转型升级寻觅新支点

裹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王碎奶除了摆摊吆喝,也开始成立自家钮扣作坊,从外地买进机器,设计生产定制钮扣。伴随着王碎奶家的钮扣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涌动,桥头镇也从钮扣经销市场,变成经销和生产并举的基地。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涌入桥头钮扣市场采购的客商开始逐渐减少,当年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再难出现。

桥头钮扣商会会长孙永亮认为,传统专业市场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被一站式采购平台的便捷优势所替代。且桥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短板也在商品大流通时代日益凸显。

此外,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提高,钮扣产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碾压。“这一行门槛低,很容易复制,如今孟加拉等国的钮扣产业正强势崛起。”桥头钮扣城总经理王其会忧心道,当年我们凭借低廉的价格从欧美国家手中抢占市场,如今这些全球新兴市场也正以同样的方式从我们手中“带球过人”。

无疑,桥头钮扣市场的变迁,正在“折射”温州乃至中国传统产业普遍遭遇的困境。

在现代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传统的专业市场遭遇了新的创伤。相比往日繁华,这些“老牌市场”有的停滞不前、光芒淡褪,有的甚至早已销声匿迹。若要让这些已经卖了30年的“桥头钮扣”继续卖下去,亟待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王碎奶的儿子陈少勇如今接过了父辈的“衣钵”,踏踏实实地做起了“钮扣二代”。从小便在钮扣市场的过道中穿梭长大的陈少勇,相比较父辈“坐等客来”的经销商模式,他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现在一般先托运样品到客户手里,再辅之以网络布局,路子比以前走得更宽了。”陈少勇表示,以前人们坐在店里等客户,现在他们等的还有电话和旺旺声。

如今,一批瞄准网络订制、主打“特色牌”、“高端牌”的钮扣企业在桥头镇异军突起,并在钮扣制造运用了自然和环保材料,颇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在海外叫响了“桥头制造”的品牌。

由制造业延伸出专业化市场,由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和如今重新擦亮招牌的桥头钮扣市场一样,根植于民本经济的“温州模式”也正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破茧蝶变”。

脱去“旧式外衣”

整装“再出发”

正如一颗钮扣需要历经打磨光面,才能拥有光彩熠熠的纹理。桥头钮扣市场在经过了30年的时光打磨后,也逐渐展现出沉疴褪尽的迷人光彩。

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山坳能悄然演变为“东方第一大钮扣专业市场”,是因为桥头人在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尚未涌动的时代,率先抓住了已升腾为市场信号的“钮扣”,正是循着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桥头奇迹”才惊艳世人。

在王其会看来,若是要让“钮扣之都”的金字招牌继续发光,桥头要继续做顺应市场变化的“变色龙”。王其会认为,家庭作坊式的钮扣工厂应脱去“低小散”的“旧式外衣”,聚沙成塔,规模化发展。“钮扣也要提升产品附加值,走特色化之路,苦练内功,完成技术升级。”

桥头钮扣城董事长徐建清告诉记者,网上市场、电子商务正给桥头的钮扣生产商带来更多订单,“2014年钮扣城总销量有17亿多,预计2015年将达到18亿,其中互联网这一块的销量将有1-2个亿左右。”现今,桥头钮扣城已用中国顶级的网站商贸形式BTOB使自己晋升为中国第一大钮扣专业电子商务网站。

在当下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代,宁波大学商学院院长熊德平认为,制造业在实现从设计、制造等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之外,也要借力信息技术优势,积极与互联网“联姻”,通过网上的订单、贸易重新激活传统制造业的活力,让互联网成为钮扣城抢滩市场的重要王牌。

30年,小小的钮扣已然成为了自由商品的象征,但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温州模式”也不例外。

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温州着力推动“温州模式”再创新,产业发展要由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企业发展由“低小散”向小微企业园集聚集约发展转型;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与电商驱动转型等。

如今,在品牌意识引领下,桥头钮扣产业规模正日益扩大,逐步完成由商贸型经济向工贸型经济、由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由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承接的转变。变化中的桥头市场,正和“新温州模式”一起,整装“再出发”。(完)

原标题:一颗钮扣卖三十年 温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再出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