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孝亲沙龙谈“孝当竭力”:对父母物质精神双供养
2015-08-28 10:07: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浙江孝亲沙龙,嘉宾齐聚论孝。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杭州8月27日电 (赵晔娇 李婷婷)国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说:“善事父母为孝”,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热恋中的爱情像汹涌的波涛显而易见,那么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如不息的涓涓细流,隐秘而强大。
在27日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与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2015浙江孝亲沙龙”上名流齐聚,就“何谓孝道”、“如何践行孝道”等进行了现场讨论。
他们认为,敬老爱老,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孝的表现方式也已经有所不同,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永远都不会改变。
何谓孝道?
孝,上为老,下为子。老人扶子成长后,子敬老人当为孝。《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那么一句话是,“最美不过夕阳红”。中国式老人含辛茹苦大半辈子,为子女默默付出,他们满头的白发见证了岁月的艰辛。尽管受到种种现实的碰撞和挤压,但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亲情与孝道的血统,始终流淌在“中国式”家庭的血脉中。
“出家人的孝道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争议,许多人有误解,认为出家者即不孝。其实不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对于孝道有一个不同的理解,它的方式可能跟儒家道家等都不一样。”杭州灵隐寺云林书院负责人慧澄法师率先从佛教的角度来解释何谓“孝道”。
他说,佛教里的佛陀从出家开始修道,到正道,再成佛,整个过程都充满着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舍小取大’,舍弃自己的小家庭,去追寻大道,希望能够为整个人类寻求到一条彻底解决苦难的道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庆平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孝文化”。他说,西方强调个体,中国人则非常重视家庭、家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绳子其中的一环,讲究延续。换句话说,一杯水孤立的话肯定没有意义,要大众化才有意义。”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原中国新闻社社长郭招金发言时,引用了《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即“孝尽力就可以了,忠可以奉献生命”。在他看来,孝其实很简单,给爸爸妈妈一张好脸看,就是“孝”。“家里的双老,父母、公婆就是家里的两尊佛,家里的佛不拜,到庙里拜就没有用。”
如何践行孝道?
从“给父母打个电话”到“教父母学会上网”,从“经常带父母出去旅游”到“说出对父母的爱”,100个人有100种行孝敬老的方式,那么,孝道有标准吗?
岳庆平认为,对于父母,一般人首先要做到能养,即让父母吃饱穿暖;第二是无辱,子女做事不能让父母感到耻辱;第三是尊亲,即对天下人都尊敬。
“我们说佛教的孝要讲三世,其实就是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儿女之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这才是真正的孝。”除此之外,岳庆平还强调“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和岳庆平一样,郭招金将子女对长辈的供养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与精神。
他指出,当下与过去农耕时代“一家三代、四代同堂”不同,是一种“集体式养老”,因此首先要保证父母在物质生活基本富有,吃穿不愁。同时他认为“当今行孝重点则在于满足长辈精神上的需求”。
郭招金表示,对于父母来说,精神上的需求主要是三条:一是希望后代有出息,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后代要做个好人;二是有条件的话,必须养育孩子,让长辈看到生命的延续;三是常回家看看。“现在的社会是小家庭化,比如北京,有40%的家庭是空巢家庭,所以我们现在可能都没办法和长辈住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因此我们要经常回去看看,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孝很简单。”郭招金最后说。(完)
原标题:浙江孝亲沙龙谈“孝当竭力”:对父母物质精神双供养[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