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刘慈欣《三体》获国际舆论盛赞 作品被评“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

2015-08-27 21:23:1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世界科幻协会称《三体》的得奖是第一次有中国作家获得雨果奖,也是第一次获奖作品原文为非英文的作品。

曾获得雨果奖的《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 马丁在许多他尊敬的人推荐下读了《三体》,读后表示很喜欢,他认为“这本独特的书,奇妙地结合了科学和哲学、政治历史、阴谋论和宇宙学。”、“对于喜欢科学元素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容错过”。

乔治·马丁预测刘慈欣的这部作品有可能获得雨果奖,而结果正如他所预料。

乔治 马丁还在博客中写道:在雨果奖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很少有非英文原创作品获得提名,中国的作品则是从未有过,因此《三体》在这方面会是个突破,也是“世界科幻大会”正在变得更加世界化的一个标志。

雨果奖候选作品作者马尔科 克劳斯在退出评选后在推特上发文称:“说实话,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体》更让我想在候选名单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刘慈欣和译者刘宇昆好运!”

负责编辑《三体》英译本的托尔出版公司的利兹 戈林斯基(Liz Gorinsky)表示,公司之所以对该书感兴趣,是因为美国的杰出人士和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都强烈推荐它。

刘慈欣《三体》获国际舆论盛赞 作品被评“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

《三体》作者刘慈欣

科幻小说新标杆:“硬科幻”令人着迷

《三体》去年由著名的托尔出版社推出,一推出就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关注,并广受好评。《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在美国科幻作家都转而描写气候变化等题材的时候,刘慈欣的作品仍将目光投在传统经典的外星人和宇宙题材上,并且拥有很深的知识支撑。

文章进一步分析科幻小说这一类型未来将在中国发展,“科幻小说以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注,推动读者想象的边界。因此,在快速变革的中国,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便能在读者当中找到更深的共鸣。”

2014年11月11日,英文版《三体》在美国面世后不久,《华盛顿邮报》即刊载两篇推荐文章,其中一篇推荐文章称《三体》完美地结合了“硬科学”和冒险,涉及并探讨了政治、哲学和虚拟现实。

这种“硬科学”不仅表现在书中涉及了对物理学中三体问题的探讨,还包括了宇宙和物理学的其它重要知识——从多维空间到黑洞再到宇宙的诞生等等,这些知识的涉及让人们不禁开始仰望星空;作者还设想出了水滴、二向箔等新型物质的设定,这些都让科幻迷为之雀跃。

美国科幻作家、空间科学家大卫 布林评价说:“《三体问题》思考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个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世界科幻作家的最前沿。”

刘慈欣《三体》获国际舆论盛赞 作品被评“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

《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代为领奖

想象力背后的情怀跨越文化

《三体》被中外媒体一致描述为具有宏大的叙事,具有史诗感。

美国著名文学杂志《纽约客》称,刘慈欣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探索和宏观的美景的兴奋感”、“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三体》中讲述了外来的三体文明将要入侵地球,并将其占领的故事,宇宙观下的地球以及人类的最终处境,结合现实中航天事业的发展,引发人的思考。

在《纽约客》这篇名为《刘慈欣:中国的亚瑟 克拉克》 的评论中,作者将刘慈欣与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亚瑟 克拉克相比,并分析称“美国的科幻小说着重描写美国文化……对一位美国读者来说,阅读刘慈欣作品时,乐趣之一在于他的故事取材完全不同。

但是同时,文章进一步论述刘慈欣作品的一些共性:“刘慈欣作品的特别之处并非在于文化差异,而在于他的故事都是一些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三体”理论所暗含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倾轧和制衡,以及书中承担保卫地球使命的主角们的不同抉择,都将小说拉入了一个哲学的层面。

《华尔街日报》的书评称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而他的小说《三体》则是“21世纪的《星球大战》”。评论进一步指出“刘慈欣的这部科幻小说之所以能与西方同类作家的外星人入侵故事区别开来,并不在于其“硬件”。这部书的不同之处似乎来自一种耐心,以及长远的目光。”

这种“长远目光”在科幻小说这种涉及浩瀚银河与广袤时间的世界中,无疑可以被展现到极致,促使人思考生命和不同文明的相处。

也许用作者自己的话最能概括这种吸引人的“情怀”,刘慈欣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最吸引读者的,恐怕是人和宇宙文明的关系。他们面对宇宙文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整个宇宙文明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有着怎样的道德以及价值体系。”

原标题:刘慈欣《三体》获国际舆论盛赞 作品被评“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