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探秘阅兵升旗护卫方队:20分钟全身湿透一天至少换装三套

2015-08-27 09:56: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庄胜春 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九月三号的阅兵仪式上,200名升旗仪式护卫方队队员将率先亮相——他们会提前一小时入场、站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仪式开始时,他们将伴着70声礼炮,从基座上下来,齐步走、正步走、立定,直到分秒不差完成升旗;此后,再保持军姿站立,直至活动结束——全程近4个小时,堪称执行受阅任务时间最长的方队。

那么,队员们如何保证行进过程分秒不差、军姿站立标准挺拔?日前,记者前往位于北京昌平的升旗仪式护卫方队训练基地独家探营,为您揭秘。

问:阅兵就要到了,国旗方队战士们在忙啥?

答:他们已进入保护期,每天喊口令倒计时呐!

起床哨响起:“国旗护卫方队起床!”

早晨六点的起床哨,宣告着战士们一天训练的开始。简单洗漱、抖擞精神。

教官:距圆满完成升旗仪式护卫任务还有?

战士们:10天!

教官:我们?

战士们:准备好了!

每天早晨训练之前,喊出距离9月3日阅兵仪式的天数;营房楼下的显眼处,也立着一块倒计时牌。几个月的集中训练后,他们已经进入“保护期”,但仍需保证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的四次训练。

七月份开始,为了让战士们适应服装和气温,他们就已经着全装训练,衬衫、外套、马靴……升旗仪式护卫方队二中队队长周艳峰说,一天下来,每名战士都要汗湿三身礼服。

周艳峰:用不了20分钟衣服全湿透,上午训练完回来换一身衣服,下午换一套,晚上再换一套,一天至少三套衣服。

问:兵哥哥们都多大?90后能吃的了苦吗?

答:半数都是新兵,科学训练解难题!

升旗仪式护卫方队的200名队员抽调自各个部队,其中99名是新兵。对于方队里的老大哥、方队长王丙乾来说,如何训练这帮“90后”成为一大挑战。

王丙乾:好多战士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首长要求我们把方法搞灵活一点。

记者到达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天安门演练很成功,战士们搞了个篝火烧烤晚会。王丙乾说,基地有KTV、会组织各种休闲活动,尽量为辛苦的训练加一点调味料。

王丙乾:我们搞个消夏纳凉晚会,战士们自编自演的娱乐小品啦等;打个亲情电话,我们还有书籍。娱乐起来,临时就忘了这种累。

问:他们有什么绝活?

答:走路米秒不差,练眼神轻易不眨眼。

清晨,大伙儿都在跑操,有三名队员却在操场中间练起嗓子来,他们在队列里有个特殊的身份——口令兵。

“齐步走、正步走”,两名队员不停练着默契,到时需要他们一齐喊出;因为队列比较长,必须保证第一排的旗手和最后一排的队员都能听清。

郑军伟则只负责一个口号——“立定”,这决定着护卫队行进的结束。站在主方阵右前第一名的基准兵孙义,则把把控着整个方阵的节奏。

孙义:步幅、步速的问题,这两个需要保持节奏一直不变,时间才会刚刚好。每步是75厘米,步速是齐步是每分钟108步,正步是每分钟72步。我是不想炮点的,只想动作。

问:旗手看起来最酷了!他们有多高啊?

答:三名旗手超过1米9,擎旗手练得右臂比左臂都要粗呢!

三名旗手中,中间扛旗的个头最高——一米九二,两名护旗的略矮——一米九,不过也远高于方队里一米八五左右的平均身高。

擎旗手赵一名肩上的国旗重达三十斤,单手持旗,以标准步伐走过这么长距离的道路,如何保证动作不变形?

赵一名:一开始练得时候肯定就觉得旗比较重,长期训练就感觉扛着国旗和身体融为一体了,感觉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当过旗手的方队长王丙乾清楚国旗的分量。

王丙乾:看着不起眼,确实很累。旗手的右臂和别人都不一样,肌肉都特别的硬,必须要找恶劣天气训练,因为旗子一遇风,会刮开一个包,就有好几百斤,甚至上千斤重。

问:方阵里谁是指挥官啊?

答:方队长已经第三次参加阅兵了,21年国旗班历练,信心满满。

方队长王丙乾一当兵,就进了国旗班,21年过去了,几乎没有离开过。99年阅兵,他是队列里的普通队员,09年和今年阅兵,他都担任指挥员——也就是那个单独走在旗手和队列之间,会在正步走时拔出刺刀指向蓝天的角色。

王丙乾:要直、快、稳、准,抽刀、立刀、举刀这三把刀,你得做得大气、漂亮,不能小气。

今年,王丙乾已经38岁了,比方阵里第二大的队员还要大十岁。24号演练前淋了雨受了寒,他感慨,体力明显不如以前;说起三次阅兵的感受,他的回答也朴实无华。

王丙乾: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记者:那个时候会不会觉得新鲜?

王丙乾:这个没有新鲜不新鲜,这个是政治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做这个任务,这是上级的信任,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完成。

记者:对于9月3日,还有什么担心吗?

王丙乾:没有担心,我们已经早早的把这种压力变成好好干好工作的动力。

原标题:探秘阅兵升旗护卫方队:20分钟全身湿透一天至少换装三套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