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疯狂“黄牛”倒票几时休?市民对黄牛又爱又恨

2015-08-27 01:5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看演出买不到票怎么办?找‘黄牛’!”近年来,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大型展会以及节目录制演播室外,“黄牛”的身影无处不在。在不少消费者眼中,“黄牛”已成为除正规售票网络之外的重要销售渠道。层层监管下,“黄牛”为何神通广大、愈挫愈勇?

黄牛:官方没票我有票

备受瞩目的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未开始,颁奖礼的门票已经在网上悄然升温。记者查询淘宝网部分票务商家发现,门票被分为不同等级出售,前五排最高标价达2000多元,还有商家标称1300元座位随机选。商家承诺是真票,为了减轻买家的疑虑,甚至可以“看后付款”。

然而,记者25日向电影节执委会核实,相关票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电影节开闭幕式及红毯仪式门票是否发售、如何发售都还没有定论,也没有设立淘宝等销售渠道,观众应以电影节官网的消息为准。

官方渠道尚未开通,网络上票务“黄牛”就已经显露神通。这既体现了演出市场繁荣的一面,也反映出票务市场的畸形。虽然有关部门多次申明要予以严厉打击,但“黄牛”却几乎无处不在。

国家大剧院不久前举办的李云迪演奏会开始前,记者查询官方售票网络已经显示无票,售票窗口工作人员也表示票已售罄。但国家大剧院附近的“黄牛”手中则仍有大量余票。

市民:对“黄牛”又爱又恨

福州市民林钦酷爱观看话剧等文艺演出。她告诉记者,有时演出买不到票时,就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到演出地附近“蹲点”,一般都能遇上“黄牛”。“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也能买到票,没办法,就当是一次你情我愿的交易。”

很多观众对记者表示,他们对“黄牛”又爱又恨。“虽然通过‘黄牛’买到票了,但我也会质疑为什么他能搞到票?为什么我不能把更多的钱付给付出劳动的演职人员?”一位观众说,感觉“黄牛”既从顾客处赚钱,更压榨、侵害了演出人员的利益。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黄牛”的神通之大令人惊讶。北京一位自称“刘先生”的票务经理名片上印着业务范围:演唱会、音乐会、话剧、歌剧、相声等门票甚至还赫然标明“春晚票务合作”。

专家:根本原因供需不平衡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国家大剧院派出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警方不定期对“黄牛”进行专项打击,平时国家大剧院周围都有民警巡视,尤其是在演出开始和结束时有重点巡视。

记者调查中发现,警方打击黄牛过程中存在取证难、执法难等多方面困难,例如对于“黄牛”的交易过程难“抓现行”,一些“黄牛”倒票价格低尚未达到某一标准,对其处罚力度有限无法达到有效惩戒效果。

“‘黄牛’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还在于供给需求不平衡。”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当前优质演出等资源较少且相对集中,消费者的需求却越来越大。

甘满堂建议,改进当前演艺市场的票务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并实行票务实名制,提高票务购销环节的技术含量,尤其是对于一些高水平的演出等活动,可以将票务信息与身份信息关联,让演出和各类活动资源真正到达百姓手中。据新华社

“黄牛”票源

●二手票

一些单位或个人会把赠票、内部票等通过一些手段流转到“黄牛”手里,以票套现。这些原本免费的赠票到“黄牛”手里定价出售,随行就市。

●内部关系票

随着有关部门打击力度加大,假票在市场上生存难度越来越大,“黄牛”手中大多以真票为主。而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些真票来源指向“内部关系”,通过熟人、买通内部关系等渠道购买到低于市场价的票。

●代购票、囤票

国家大剧院附近的一位“黄牛”告诉记者,他手中拿到的“北京市文化惠民票”都是通过办卡从正规渠道买出来的,办卡花了不少钱,所以要加钱卖票。

原标题:疯狂“黄牛”倒票几时休?市民对黄牛又爱又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