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九旬八路军译电员王宗如:贺龙元帅眼中的“小鬼” 白求恩大夫救过的病患

2015-08-26 20:19:50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太原8月26日电(记者刘翔霄)今年92岁的离退休干部王宗如老人,曾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1名译电员。在他的抗战生涯中,曾有幸目睹贺龙元帅音容笑貌,并曾接受白求恩大夫的亲手救治。追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老人仍难掩激动。

在贺龙元帅身边战斗的日子

1937年12月,年仅15岁的王宗如在老家河北博野县入伍,成了1名民兵。次年麦收时节,被调入八路军司令部成为1名译电员。

1939年1月,八路军120师奉命从山西进入河北,来到王宗如部队驻扎的边渡口村,王宗如第一次见到了贺龙元帅。

“贺龙那时任120师师长。他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村里。遇到迎接他的军民,就从马上下来,在街上摆了1条大长凳。听着他站在凳子上给大家演讲,特别鼓舞士气。”老人说,在这之后,自己和几位译电员、报务员加入了120师,在河北中部和北部进行抗战。

王宗如说,身为部队首长的贺龙没有一点架子,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给予战士们亲人般的温暖。“那时,译电员所在的机要科战士年龄都比较小,贺龙师长经常会抽空来看看我们。他一进屋子逮着个小战士就轻轻拧耳朵,边拧边说:‘小鬼,叫干爸爸吧。’我们这些‘小鬼’也活泼机灵,听到他的声音马上四处躲着跑。贺龙师长就跟着追,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屋子里的小战士全跑光了。只有我,年龄小又腼腆,就站在墙角看着憨笑,贺龙师长就会走过来,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膀。”

老人记得,部队驻地村民爱戴八路军首长,经常会给贺龙送点心吃,贺龙舍不得吃。每当自己去司令部送电报时,贺龙就把点心交给他,让他分给小战士们吃。临走,贺龙还不忘叮嘱一句:“记得分1块让你们科长尝尝,不要小鬼们都吃喽!”

“同志,不能用湿棉球!”

抗战时期,战士们行军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所以一般都是行军途中就地休息,和衣而睡,因此很多人身上长了虱子和疥疮。

王宗如也不例外。由于腿上的疥疮没有及时医治,已经和裤子黏在一起,每走1步都疼痛难忍,几乎无法行走。他被送回司令部医治。在这里,他遇到了加拿大共产主义战士、敬爱的白求恩大夫。

在120师卫生所,1个经验较少的卫生员拿起棉球蘸上水,准备帮王宗如擦拭疥疮伤口。这一幕恰好被1位高鼻子、黄头发的外国医生看到,立即进行了制止:“同志,不能用湿棉球!”伴着沉稳的声音,这位外国大夫走到了王宗如的身边。“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湿棉球擦拭很容易感染,脓水流到哪里,疥疮就会跟着长到哪里,所以必须用干棉球先把疥疮擦掉,再上药粉。”他一边讲,一边给卫生员做示范,动作细致小心。

看着眼前这位耐心为自己擦拭患处的外国医生,王宗如非常感动,并深深记住了他的模样。后来,他跟别人一打听,才知他竟是知名的白求恩大夫。

诉不尽的抗战往事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在老人记忆中,当年中国的抗战部队武器装备虽与日军无法相比,但依靠顽强的斗志,在军民的齐心努力下,终将侵入别人家园的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国门。

王宗如人生中最饿的一段记忆是在1941年。那时日军不断进行扫荡,部队只能渡过黄河在河西暂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连玉米面糊糊都不够喝,只得采取“分勺制度”,即由部队支部书记负责掌勺,每位战士每顿饭只能喝1勺糊糊,每天都饿得头昏眼花,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坚持抗战。直到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战士们才能吃上饱饭。

前方战士在一线抗战,后方人员也苦练本领。为做好译电工作,密密麻麻的密码本,由领导划出重点字,译电员每天几十个字地开始背诵。由于当时密码纸的限制而养成职业习惯,王宗如写字整齐却都很小。“当时很难买到这样的密码本,为尽快掌握本领,战士们就用石印的方法自己印。”他说。

“拿起那一切武器,镰刀、斧头、剪刀、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来保卫我们父母姐妹兄弟……”这是老人很喜欢唱的1首《武装保卫山西》。王宗如老人说:“从这首歌里可以看出,当年中国人就凭借这些武器,把日军赶出国门!”

当年的训练有素,并未随岁月而褪色。王宗如老人家中珍藏着1个密码本,岁月在褶皱的牛皮纸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密码本上有8000多字,王宗如老人至今可脱口而出其中任意字的编码。“在司令部,每天都能听到‘滴答’‘答滴滴’‘滴滴滴答’的电报声……”老人模仿起拍电报,声音清脆明快,仿佛一段充满故事的旋律。

原标题:九旬八路军译电员王宗如:贺龙元帅眼中的“小鬼” 白求恩大夫救过的病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