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杨伯琪:参加六场大会战 身布弹伤不言悔
2015-08-26 12:05:36 来源:今日泉州网
今日泉州网8月26日讯 (记者 施媛 通讯员 双玲 刘云)在记者走访的几位抗战老兵中,94岁高龄的杨伯琪老人有着与其他老兵不同的经历:从国军抗日军官到解放后的共产党军事院校教官的角色转变;别人下放获得平反回城,他却在苏北一个县一呆30多年,直至退休才回到南京。
抗战老兵杨伯琪近照
杨伯琪,湖北武汉人,出生于1921年10月,8月1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杨伯琪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正读中学、时年16岁的杨伯琪是个热血青年,为了不当亡国奴,在家人的支持下弃笔从戎。
1938年,杨伯琪同时考取了延安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黄埔军校。因考虑到当时的武汉离延安较远,沿途战火不断,交通不便,故选择上黄埔军校,成为17期通讯兵学校(新安校区)的一名学员。
经过两年的学习,杨伯琪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湖南长沙第79军军部通讯营任少尉排长。杨老说:“一个部队,尤其是战争年代,通讯兵很重要,是作战部队的‘神经中枢’。我总共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鄂西、常德、长衡、桂柳等六次会战。在前线架线,时不时地转移作战阵地,就不停在冒着炮火架线、布线、撤线、抢修线路,确保战场通讯畅通,保证命令的及时传达。”
杨老讲述了他第一次参加战斗的经历,往事发生在珍珠港事件后。
1979年,平反后就地转业的杨伯琪和老伴女儿在北京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时攻占马来亚、菲律宾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为配合盟军作战,9日命令各战区对敌发起进攻作战,以牵制日军,便从第九战区抽调第四、第七十四军南下,拟配合第四、第七战区进攻广州,以牵制日军攻取香港;同时调遣第五、第六、第二十军准备进入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保卫美援运输线。
12月24日,日军进攻长沙以避免第九战区南下支援香港作战计划,派出约7万人的部队,计划用两周的时间占领长沙。此时,杨伯琪所在的国民党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总结了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采取了“天炉”战术。因长沙南高北低,尤其在长沙城北的东面和北面,浏阳河、捞刀河,像个口袋,袋口在长沙南面,北面是袋底。将日军赶到浏阳河、捞刀河谷一带作为决战地,有胜算。
“天炉”战术,即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后于决战地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此法如炉熔铁,故名天炉。天炉战法的意义在于中国军队找到了一种与日军相抗衡的方式,日军不再能速战速胜。
这场战斗历时20多天,最终,国军以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五万多人的胜利,这是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杨老所在的通讯营在这一战役中发挥了保障通讯畅通的重要作用。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结束后,杨老他们经过短暂的休整,又打了抚州一次胜仗,便经浙江南下至福建,再到枝江战区,一直急行军转战各地。先后参加了“长沙、浙赣、鄂西、常德、长衡、桂柳”等六次会战,身上布满弹伤不言悔。
杨老说:“在1945年4月的芷江战役中,司令部设在离战场仅5里地的地方。作为通讯部队,一天我们被日军包围,便赶紧收拾情报等文件撤退。当时我是排长,等其他人都安全撤退了,检查完见没有重要的东西落下,便开始往外撤。这时有三个日军向着通讯排所在地—一所地主家的房子搜来,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成功地逃脱了日军的搜索。”
[责任编辑:]